在5月份乘用车销量出来之前,很多人应该早就猜到了这又是“第XX个月连续下滑”。是的,根据乘联会的数据,5月国内狭义乘用车销量为158.2万辆,同比下降12.5%。
那么,曾经销量火爆的自主品牌呢?
![]()
今年1-5月,自主品牌累计销量为333.5万辆,同比下降23.4%,市场份额为39.7%,与去年相比下降4.2%。去年这个时候,SUV的前十销量榜大多还是被自主车型占领,而今年5月的情况,不禁让人担忧起来。
![]()
数据来源:中汽协
当然了,销量整体下滑确实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也不能否认,合资品牌的一丰广丰、东本广本,包括华晨宝马、北京奔驰的5月销量同比均有增长。所以,曾经火热的自主品牌开始步入低迷状态,这已经很能够说明问题了。
产品结构—— 一只脚跳不远
![]()
自主品牌确实有着起步较晚的苦衷,在2014、2015年SUV逐渐在国内火起来的时候,很多自主品牌开始乘着这股风气打造SUV产品,其中包括我们熟知的的长安CS75、传祺GS4、宝骏560、吉利博越等,但也恰恰因为这样,大部分自主品牌都出现了“偏科”现象,SUV产品是一款接一款,轿车阵线则被晾在了一边。
![]()
有人可能会问,自主品牌能靠SUV赚钱,那就算是把轿车放弃掉,又有什么问题?但我们可以想想,如果SUV的热潮退去之后呢?倘若消费者不再钟情于SUV,那么自主品牌还有多少拿得出手的产品?
因此,产品结构单一虽然算不上是缺点,但其中蕴含的危机也不能不重视,毕竟一只脚永远难以比得上两只脚的人跑得快、跑得远。
产品更新——青黄不接
![]()
总有人问日系车的销量为何能够逆势上涨,这与两田一产去年、今年的产品更新不无关系,凯美瑞、雅阁、逍客、CR-V等车型都逐渐成为了台柱子。
反观自主品牌这边,吉利博越、传祺GS4、荣威RX5等车型的活力都已不如从前,刚上市时的那股热乎劲也渐渐消退,而上市不久的长安CS75 PLUS、CS85 COUPE、吉利星越等车型又还没达到热销的水平。
![]()
为什么说产品的更新会影响消费者的购买欲望?其实这可以理解成“人气”的问题,我们在购物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想要去“热闹”一点的店铺,以日系为例,就算消费者并非要买新一代凯美瑞、雅阁,但也会往日系那边凑。相比起来,自主品牌这边热度高涨的车型越来越少,人气自然就没以前那么旺了。
创新能力——缺乏硬技术
![]()
前面我们有文章提到过,近几年国产发动机的捷报和重大突破,似乎还停留在奇瑞当年的37.1%热效率,而日系那边的突破就不用多说了,什么41%热效率、可变压缩比、SKYACTIV-X等,不例外,这些成就也确实成为了所谓“日吹”的资本。相比于花里胡哨的配置,消费者会更加关注车企在三大件上的努力和成就。
而在三大件技术上,自主品牌依旧有较大的进步空间。
可靠性——销量的基础
![]()
图片来源:车质网
不可否认,自主品牌的质量与之前相比已经有了不小的提升,当然也不排除部分人戴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它们。但我们实事求是,自主品牌的可靠性也确实还没达到理想中的水平。
每年J.D.Power都会发布品牌质量可靠性排行,这样的排行榜对消费者的选择有没有影响?当然有,新产品不可能频繁发布,这时就得靠质量带动销量了。
品牌口碑及形象——长远发展之计
![]()
很多消费者时常在抱怨丰田、雷克萨斯、奔驰等旗下车型没啥优惠,即使是寒冬里也照样价格坚挺,而这就是品牌在作怪了。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的苹果手机、耐克运动鞋为什么敢卖这个价格?还不是品牌口碑和形象的功劳。
坊间说的“牌子不够硬”似乎就是自主品牌的弱点之一。福布斯发布的2019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榜单中,靠前的五个汽车品牌依次是丰田、奔驰、宝马、本田、奥迪。
![]()
所以,我们是不是也得先静下心来,把自己的品牌形象树立好?粗制滥造的新车或许在前面两年确实可以卖出去,但要是后期表现差劲,将会对品牌形象造成极大的影响,这时损失的就不是利益那么简单了。
丰田、大众能够享誉全球,不正是卡罗拉、凯美瑞、高尔夫、帕萨特等一款款好车累积起来的吗?磨刀不误砍柴工,自主品牌想要走得更远,就不能把品牌建设当成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