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车以后 有车学院】新车买回家最重要的一件事是什么?不是炫耀,也不是装饰一番,而是赶紧散散车内的味道,现在新车散味已经快要形成共识了。这主要是因为最近几年消费者对车内空气质量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有关车内空气污染对人体产生伤害的事件也是时有发生。目前,车内空气污染已经成为继大气PM2.5污染、室内环境污染之后,深受人们关注的第三大环境污染。
![]()
那么,车内空气污染究竟来源于哪里呢?很多人买完新车之后,就会发觉车内有十分明显的皮革或者塑料的味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新车味”,很长时间都散不掉。这些异味主要是由车内的塑料件、橡胶、发泡材料、胶粘剂等多种材料造成的复合气体。
![]()
其实,除了车辆自身材料散发的异味之外,车辆排放的尾气以及后期加装的脚垫、坐垫、方向盘套等也都有可能成为车内异味的来源。
![]()
车内异味闻着不舒服是小事,最关键的是还可能会对身体健康造成影响,轻则让人感到不愉快、呼吸困难、恶心呕吐,重则甚至会出现中毒现象,对于小孩、孕妇、老人这些抵抗力比较弱的人群影响更大。
![]()
为了管控车内挥发性污染物,确保驾乘人员的健康,国家环境保护部在2011年发布了GB/T 27630-2011标准,也就是《乘用车内空气质量评价指南》。标准中规定了“笨、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这八种可能会对人体产生伤害的污染物最高浓度值。(见下表)
![]()
表中的这些车内空气污染物都是能够检测出来的并确认浓度的,例如消费者非常关心的甲醛,就有一个非常明确的标准。每一辆新车在出厂前,厂家都会按照一套比较科学的标准对车内污染物进行检测。首先会将试验车辆放置在一个恒温恒湿的场地,把车门、车窗、后备厢、天窗等全部打开,放置最少6个小时,对车辆进行预处理;然后将试验车辆所有通风口全部关闭,包括车门、车窗、进气口、空调等,确保车辆的密封性,保持16个小时之后进行车内空气采样,然后对采样的空气进行分析,看是否符合出厂要求。
![]()
但是由于气味污染物的成分比较复杂,一辆车内可能有几十种、甚至上百种气味,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气味都能够检测出来,目前国家在气味污染物的鉴定上也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标准,也就谈不上对汽车厂家有多大的约束力了。
![]()
厂家有专业人员、有专业设备能够检测车内污染物,那么有没有一个评价标准来让消费者判断呢?就目前来看,行业内主要还是通过气味评价员的嗅觉主观感受来评价车内异味。据中汽研汽车检测中心的工作人员透漏,国内现在用的最多的就是“六级制”评判标准,欧美国家采用的则是“十级制”,虽然标准不一样,但是最终结论都差不多。
“六级制”主要有以下六个气味等级:
1级:不可辨认
2级:可辨认,无干扰因素
3级:清晰可辨,无干扰因素
4级:有干扰因素
5级:有严重干扰因素
6级:不堪忍受
为了让气味评价更为客观准确,一种气味通常会安排5名以上的气味评价员来进行评判,并且还会参考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和气相色谱/嗅觉测试联用仪(GC/O)的检测结果。
![]()
有些人可能会有疑问了,为什么不直接采用机器分析的结果呢,那样不是更客观一些。客观是没错的,但是对于气味来说,仪器的结果并非完全准确,因为目前仪器分析气味的精度远不如人的鼻子,可分析的气味类型也不是很多,两者结合会更准确一些。
![]()
对于我们普通消费者来说,在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也没有专业的仪器情况下,想要辨别车内异味有无危害还是比较困难的,并且由于每个人对于气味的敏感度也都不太一样,所以只能是尽最大可能降低车内的异味。目前对于车内异味最常用的处理方法,大致有以下四种:
1、气味遮掩法
这个方法用的并不算少,尤其是在有香氛系统的豪车上,经常会利用香气掩盖车内的异味,有些人还会使用橘子皮、柚子皮等等。虽然遮掩了车内的异味,但是车内的空气污染依然存在,治标不治本。
2、高温加速散发法
这就是文章开头说的新车买来首先要散散味道,通常都是高温暴晒,打开车门车窗通风,来促进车内气味加速散发,以达到改善车内异味的目的。
3、吸附处理法
这个也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方法,新车买来通常都会放一些炭包(活性炭)来吸附车内的异味,这样处理的效果并非立竿见影,需要长时间的使用,不过最终效果还是不错的。一定要记得炭包使用完后及时更换,要不然它就会成为新的污染源。
4、氧化降解处理法
这个方法日常用的不多,专业去除车内异味的人员应该懂,它是通过化学反应,将车内的气味氧化降解为二氧化碳和水,以达到改善车内异味的目的。
![]()
写在最后
虽然目前国家还没有一个强制性的法律法规来对车内气味进行管控,但是随着气味评判标准的不断完善,强制性实施是早晚的事。对于汽车厂家来说,也不要抱着侥幸心理,没有监管就使用劣质材料,因为你损害消费者健康的同时,也损失了你的客户和名声;而对于我们消费者来说,如果买了新车有异味,担心损害身体健康,可以用上面那些方法进行散味。不过,还是希望国家能够尽早出台车内空气污染相关的法律法规,来保障消费者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