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可能在很多年之前,我们都无法想象互联网企业可以进军汽车行业。也许当时听到互联网企业要造车,就与我们现在听到卖吸尘器和电吹风的家电企业要造车的感觉是一样的。
没错,全球知名的吸尘器、电吹风制造企业——戴森,也要生产智能汽车了。
![]()
根据国外媒体的报道,戴森集团目前正在全力研发电动汽车。戴森总计会投入2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77亿元来研发这款电动汽车。车型方面不是最常见的家用轿车,而是体积相对较大的SUV,预计售价高达10万英镑左右,约合人民币88万元。而这款新车型,预计将于2021年上市。
而且这些都不是戴森放出来的概念炒作。因为从种种迹象来看,戴森对待造车这件事,是动了真格了。
因为在戴森宣布造车后没多久,戴森的首款电动车专利图就曝光了。从图片来看,戴森的首款电动车将会是一台车长超过五米的SUV,外形尺寸和一台揽胜相仿。
![]()
而且这款车的轴距足足有330cm,比揽胜还要多了40cm,离地间隙也比揽胜高出4-6cm,至少达到25cm的水准。车身采用铝合金材质打造,并采用了23-24寸的大轮毂。尽管有着出色的接近角和离去角参数,但戴森并没有表示出想打造一台硬核越野车的意思。
除此之外,目前戴森已经花费2亿英镑在英国哈拉温顿建立了电动汽车专属研发中心。而去年 10 月,经过戴森董事会的批准,戴森的第一座汽车制造工厂将选址新加坡。这很可能是受亚洲市场所影响,电动汽车在亚洲市场的需求更加强烈,潜在用户人数更大,电动车销量增速也会更明显。
作为一家家电企业,戴森为什么对于造车如此有自信?
原有业务提供了强力支持
谈起这种跨界造车,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之前国内的乐视造车,以及众多造车新势力。不过戴森造车可能会有那么一些不同,至少有那么一点是不一样的:资金。
此前新能源汽车商业评论曾分析过,对于众多造车新势力,亏损时间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因为技术研发、品牌营销等都需要大量投入,而新势力目前的销量规模是无法覆盖这部分支出的。但亏损就意味着新势力需要源源不断的输血,以维持生存。
因此,从年初开始,我们就能看到各家新势力的一大任务,就是寻找资金。只有拉来投资,新势力才能走的更远。
而戴森并非如此,因为戴森很有钱。
![]()
技术方面先不说,戴森此次投入的2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177亿元,全部都是自掏腰包。因为背后的家电业务,已经成为了戴森造车强大的供血站。
2018年,戴森公司营业额增长28%,至44亿英镑;利润增长33%,至11亿英镑,是马自达的两倍。其中亚洲市场,尤其是韩国、日本和中国市场,对戴森的全球业绩贡献重大。
如此强大的现金流,已经让戴森有了造车的底气。
额外一提,在如此庞大的收入面前。詹姆斯·戴森仍然认为,未来几年内,电动汽车将成为戴森最大的收入来源。其他的吹风机、吸尘器等等产品,相比之下,都会黯然失色。
技术方面并非一窍不通
对于造车来说,解决了钱的问题,还有技术的问题。但对于戴森来说,这并非是个陌生领域。
戴森介绍,电动汽车1/3的电力,是用在汽车内温度的调节上,因为汽车运行中需要持续的空气循环,让车里的乘客感到舒适。
“我们一直研究空气的加热和冷却技术,目前为止我们有数字马达技术、电池技术、空气处理技术,将它们整合到一起,就是电动车的大部分关键部件。”戴森说,“电动汽车行业正处在一个伟大的转折点上,过去这个行业是建立在引擎和变速箱技术的基础上,以及外观设计,然而现在不一样了。电池价格高昂,并且占据了汽车里的很多空间,很重,数字马达的体积就小很多。”
又比如戴森有一款名为Airblade的新型干手器,空气从一个非常狭窄的风口吹出,速度约达到每小时400英里,詹姆斯·戴森认为应该将这项技术用在汽车的挡风玻璃上,因为雨刮结冰、老化,而且当玻璃上有硬颗粒灰尘时,雨刮来回擦拭会伤及玻璃。
![]()
这些关于电动汽车的痛点可能也有造车企业看到。但可能受制于成本、技术,传统车企无法解决,新势力也无法解决,偏偏这家造电吹风和吸尘器企业可以解决。
而在电动汽车最关键的电池方面,2015年,戴森悄无声息地以9000万美元全资收购了固态电池制造商Sakti3。收购的原因是该公司曾在2014年研发出能量密度高达1143 瓦时/升的车用固态电池。
这可能也是戴森的布局。
只要戴森的原有业务持续发展,如果这些技术真的能够应用到造车方面,那么戴森进军造车行业真的是水到渠成。
![]()
或许,戴森造车还真是一件比较靠谱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