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我们从smart官方获悉,smart fortwo新增硬顶风擎版、硬顶动擎版两款车型,指导价格区间13.38-13.88万元;原有的硬顶先锋版和硬顶锋型版升级为国六车型,指导价格区间依旧为14.28-15.98万元。这算是 smart fortwo的车型家族的衍生。那么smart fortwo新增车型究竟怎么样呢,会有哪些影响?我们还是先来看看它的发展情况吧。
![]()
Smart自成立以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虽然戴姆勒没有公布Smart业绩,但据Evercore ISI估计,Smart每年亏损5亿至7亿欧元。事实上,早在2017年美勒茨(Bankhaus Metzler)就预计,Smart品牌已经累积损失了约40亿欧元(约合46亿美元)。
![]()
2018年,Smart品牌全球销量为12.9万辆,同比下滑了4.6%。相比之下,宝马集团旗下定位与Smart相近的MINI品牌全球销量则高达36.15万辆。
23年前的1996年,smart在亚特兰大车展横空出世,让全世界眼前一亮。
作为戴姆勒与手表巨头瑞士Swatch公司于1993年合作的产物,smart名称中的S代表了斯沃奇,M代表了梅赛德斯奔驰,art意为艺术,寓意双方合作的艺术性。后来,奔驰与Swatch公司分手,奔驰接收了Swatch公司占有的19%股份,成为唯一的大股东。
![]()
然而一开始,smart的销量就没有达到预期,1999年全年销量仅为八万辆。除了世纪之交全球汽车市场不景气的外部因素,消费者对两座车的反响也不是很好——即便在路窄车多的欧洲,这样一辆过于小巧的车依然被视为不够实用。
不过品牌销量表现并不佳。美勒茨银行分析师约尔根·皮蓬(Juergen Pieper)指出,“Smart品牌从未真正成就过一款产品。”尽管Smart车型为戴姆勒提供了吸引年轻城市客户的机会,但该品牌一直没能超越最初于1998年推出的微型双座汽车fortwo。
2003年增加跑车车型的努力以及2004年一款不适宜的紧凑型车都失败了。此后戴姆勒与日本三菱汽车联手推出Smart forfour车型,但因为销量不佳最终停产。2014年,Smart在德国柏林“复活”了forfour。这款车是奔驰与雷诺携手合作的成果,以四座车型志在以新产品的投放刺激欧洲的小车市场,不过“复活”车型依然没有带来持久需求。而这次新增的两款车型是否就有优势了呢?
新增车型外观上看,与在售车型整体保持一致,换装了全新造型的15寸双五辐轻合金双色轮圈,并新增风擎版车型的独特标识。其实变化的地方在于,配置上的调整。两款车型均在A柱附近带有专属车身标识。配备全景天窗、smart多媒体系统(动擎版)/smart音响系统(风擎版)。另外,值得一说,新车相比低配车型,换装了33L油箱,并配备了驻车辅助系统。
![]()
动力方面,搭载满足国六排放的0.9T 三缸高功率版发动机,最大功率66kW,最大扭矩135Nm,传动系统匹配6速双离合变速箱。因此但从产品力上来看并没有表现出很强的优势。
今年3月28日,戴姆勒股份公司和浙江吉利控股集团宣布,双方将成立合资公司,在全球范围内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致力于将smart打造成为全球领先的高端电动智能汽车品牌。合资公司总部设在中国,双方各持股50%。
![]()
根据合资协议,全新一代纯电动smart将由梅赛德斯-奔驰的全球设计部门负责设计,吉利控股全球研发中心负责工程研发。新车型将在中国的全新工厂生产,预计2022年开始投放市场并销往全球。同时,作为整体新车型研发规划的一部分,smart未来产品阵容还计划扩展到快速增长的紧凑级别车型细分市场。
事实上,过去几年,吉利迅速扩张。收购之手从豪华品牌沃尔沃汽车到英国跑车品牌Lotus,再到马来西亚宝腾,美国飞行汽车公司太力等,几年一购的步伐从未停歇。据称,吉利内部有一个谈收购合作且长期存在的工作组。
![]()
早在去年2月份,吉利收购戴姆勒公司9.69%的股权,成为戴姆勒第一大股东后,就意味着双方已经建立起“协同关系”,合作将会进一步深化。正如吉利多次强调的那样,吉利集团是戴姆勒的长期战略投资者,并非单纯的财务投资。
与戴姆勒在新能源领域协同共进的吉利,除了在技术方面受惠之外,外资企业能够帮助中国本土企业获得全球视角、确立更为完善的制造标准体系。如今吉利收购Smart的50%股份,是吉利对Smart直接控股,也是戴姆勒在另一个层次对中国的布局。
《汽车年轮》认为,很明显新增车型不会扭转smart目前所处的局面,但是吉利的加入或许会让Smart获得新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