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新能源轿车的竞争中,20万元级正在成为最难啃、也最容易见真章的价格带。消费者在这个价格区间的心态很直接。既要空间和舒适性满足一家人长途出行的需求,又要性能和安全性让驾驶者心里有底,还希望智能化体验和油耗表现不输更贵的车型。换句话说,他们想要的是一台“没有短板”的车,而不是靠某一个亮点撑场面。对于车企而言,这就意味着,如果在核心环节让用户感到妥协,就很容易被竞争对手替代。
![]()
在这样的市场语境下,领克10 EM-P的登场,显得格外有针对性。19.2万元的起步价,直接把四驱、激光雷达、英伟达Thor芯片等一系列高阶配置拉到全系标配的位置,这绝非简单的“加量不加价”,而是精准击中了用户“低配够用却心有不甘,高配真香但价格劝退”的心理痛点。它试图构建一种新的购车逻辑:入门即享旗舰待遇,从提车第一天起,就能拥有满配的技术体验,不必为关键性能做任何妥协。这种“全系顶配”的姿态,在中大型混动轿车市场里,更像是一次对行业惯例的颠覆,让这场本就激烈的竞争,平添了几分变数。
这其中,四驱就是一个典型例子。很多人印象中,四驱是越野车的专属,但对一台中大型轿车来说,它的意义远不止防滑那么简单。领克10 EM-P采用P1+P3+P4多电机布局的智电四驱,不仅让它在雨天、高速变道、山路过弯等场景下更稳定,还能带来更直接的加速感。390kW的综合功率、755N·m的峰值扭矩,把百公里加速压到5.1秒,这在同价位几乎是“越级”的存在。而亏电状态下4.2L/100km的油耗,又让它在长期用车成本上足够有竞争力,做到了“四驱的动力,两驱的油耗”。更重要的是,纯铝双叉臂+增强版五连杆悬架配合液压可变阻尼,让它在绕桩、麋鹿测试等极限工况中依然稳定,这对于注重驾驶质感的人来说,是一种全场景的安全感。
![]()
不过,领克10 EM-P的卖点并不止于驾驶层面,它在智能化上同样选择了“不给低配留空档”的策略。全系标配激光雷达和英伟达Thor芯片,让它在辅助驾驶能力上直接站到了行业高位,城市NOA、高速连续避障等功能不是纸面参数,而是在复杂交通中能切实减轻驾驶压力的帮手。更有意思的是,领克在车机系统上引入了智能手机的交互思路,新一代LYNK Flyme Auto系统不仅响应速度快,还能多任务小窗、卡片式操作,加上AI语音大模型,很多过去需要手动操作的功能现在一句话就能完成。对于习惯智能手机的年轻用户,这种“用车像用手机”的体验,会让学习成本几乎为零。
在补能体验上,38.2kWh的神盾金砖超混电池给了它240km的纯电续航,短途通勤基本全电驱动就够用。更重要的是,SOC从10%充到60%只要13分钟左右,这对经常跨城或者临时充电的用户来说,效率足够高,真正减少了“混动车快充慢”的尴尬。
![]()
舒适性上,领克10EM-P也延续了“起步就满配”的理念。5050mm车长、3005mm轴距带来的宽敞空间,加上四座通风、加热、按摩、哈曼卡顿23扬声器、冷热一体冰箱、后排可调节桌板,这些本该出现在更高价位的配置,被直接拉到了20万元级别。对于长途自驾、商务接待、家庭出游,这些细节不是摆设,而是真正会用到的体验。
但更值得关注的是,领克10 EM-P并不是一次简单的产品补位,而是领克新能源“向宽”战略的延伸。所谓“向宽”,不是只在车型矩阵上做加法,也不是盯着销量曲线追数字,而是在技术、产品定义和品牌价值三个维度同时扩张。领克在10 EM-P上强调的“操控不将就、安全不妥协、智能不设限”,正是这种扩张的落地表达。这背后是吉利集团在研发、平台、供应链、用户运营等多方面的体系化支撑,让领克能把高阶技术全系下放,同时保持产品在市场中的稳定性和差异化。
![]()
这种体系化支撑绝非空谈,而是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市场竞争力。今年上半年,领克累计销量突破15万台,同比增长22.3%,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汽车市场中,这样的增长不是运气使然,而是“技术打底、用户为本”的体系能力结出的果实。基于此,领克10 EM-P的到来,不仅补强了领克在新能源轿车市场的布局,还把中大型混动轿车的价格、配置天花板再推高了一层。对用户来说,这是一台无需为配置和性能做妥协的全能车型;对行业来说,它可能会让更多品牌重新审视20万元级市场的定义。
从这个角度看,领克10 EM-P的登场,与其说是一款战略新车的补位,不如说是领克向新能源市场释放的明确信号:在竞争愈发白热化的后半场,它要以全维度的均衡实力与高阶体验,牢牢锁定用户的选择权。这,正是领克“向宽”战略最不容忽视的深层逻辑:不止于做更大的市场,更要做更有价值的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