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的北京亦庄,一辆贴着00001字样的银色奔驰E级缓缓驶下生产线,这是奔驰在中国本土生产的第一辆车,犹记得那是12月的圣诞节前夕,当时仍在上学的我打开门户网站,当时的报道标题是《里程碑事件!首款国产奔驰E上市》。当下来看,彼时戴姆勒在中国的研发团队仅有10人,挤在厂区旁的活动室内,主要工作是将进口零部件拿到中国进行适配。
时至2025年盛夏,北京奔驰迎来了本土研发与生产20周年。戴姆勒中国的研发团队已壮大至1000余人,研发中心成为德国以外规模最大、实力最强的研发网络。无独有偶,近期“奔驰标准”科技日正式举行,活动期间,奔驰展示了其从底盘调校到座椅安全,从燃油车到纯电平台,以 “全球标准+中国配方” 在中国市场书写了豪华汽车的新定义。
底盘操控:从“玄学”到科学的精密工程
底盘开发在汽车行业常被视为一门“玄学”,而奔驰将其转化为一门精密科学。在奔驰的研发体系中,底盘调校是一场持续四年的“马拉松”。
“奔驰将底盘性能拆解为1000+零部件指标,最终量化为130余项客观KPI。”一位底盘工程师解释道。这些指标通过40个传感器覆盖100多个方向的测量,形成包含驾乘舒适性、安全感、掌控感、运动性、精准性五大维度的“梅赛德斯-奔驰驾控黄金标准”。奔驰底盘研发六大步骤从CAD设计开始,经历数字孪生模拟、实车极温测试、高速弯道制动测试,最终完成全球500万公里,含中国110万公里的耐久验证。
数据是基础,感知才是灵魂。在奔驰内部,被称为“金屁股”的底盘工程师们凭借敏锐感知对底盘进行全局判定。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既要吸收路面颠簸,又要避免车身震颤,更要稳定支撑,让各类振动频率始终处于人体舒适区间。
针对中国路况,奔驰工程师开发了独特解决方案。液压衬套的独家调校实现“刚柔并济”,让减速带冲击峰值降低至多三分之一;专属“MO”标识轮胎与悬挂协同开发,胎面内侧的聚氨酯静音绵可消除200赫兹左右的空腔噪声。
在《一品汽车》看来,硬件固然重要,调校才是灵魂所在。北京奔驰总裁柏睿凯这句话道出了奔驰底盘技术的精髓,对于奔驰而言,数据只是起点,人车共频才是终点。
座椅工艺:安全与舒适的艺术平衡
众所周知,网上盛传一句“开宝马、坐奔驰”的俗语,而“坐奔驰”的美誉背后,则是对舒适、安全与耐久的三重极致追求。在奔驰的标准中,一把完美座椅的打造是历时1460天的系统工程。
“安全是每一把座椅的首要配置。”北京奔驰总裁柏睿凯的这句话揭示了品牌的核心哲学。奔驰座椅的安全测试标准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后碰测试中,座椅需在20毫秒内将加速度从0g提升到20g;头枕测试中,金属半球以25.1公里/小时速度撞击10个薄弱点,减速度超80g的时间不超过2.4毫秒。
在奔驰座椅实验室,120名“假人天团”覆盖不同体型,经历超200项座椅测试、100项关键零部件验证。座椅需通过40000次“上下车”测试,按每天6次计算,相当于使用超18年。希腊出租车司机Gregorios Sachinidis的奔驰240 D行驶460万公里(绕地球115圈)的故事,成为其耐久性的最佳注脚。
奔驰座椅的豪华感源于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以S级座椅为例,58块Nappa皮革经2000巴高压水刀切割,相当于家用水龙头的2万倍压力,16000根针精准打孔,近40000针缝制,缝线对齐误差不超过5毫米。这种工艺复杂度甚至超越高级定制西装。
2014年引入的汽车热石按摩功能,需在-40℃至80℃区间完成1480小时耐久测试;座椅通风系统以4-5个风扇实现9升/秒风量,噪音控制在40分贝以下。所有奔驰座椅均通过德国脊背健康协会(AGR)认证,确保“初坐柔软、久坐不累”。
对此,《一品汽车》认为,真正的豪华,是历经时间考验仍如初的可靠,奔驰用1460天的研发周期证明,豪华的本质是责任。四年的底盘研发马拉松,1460天的座椅安全测试,20年的本土化深耕,梅赛德斯-奔驰用数据与时间构筑起豪华汽车的隐形护城河。
中国配方:本土研发的智慧结晶
正如前面提到的,奔驰的中国故事始于2005年。当时,研发团队仅10人,主要工作是配合国产项目,将进口零部件拿到中国进行适配。转折点发生在2009年,戴姆勒在中国开设高级设计中心,成为首家在华设立设计中心的德国豪华车制造商。2014年11月3日,戴姆勒大中华区宣布正式启用全新梅赛德斯-奔驰乘用车中国研发中心。该中心占地10000平方米,投资1.05亿人民币,拥有六大研发部门。
“中国研发中心的建成使我们进一步实现了国际化研发战略,同时充分展现了戴姆勒对中国市场的承诺与信心。”时任戴姆勒股份公司董事韦博博士在揭幕仪式上表示。至2015年,研发团队已扩充到500人,其中80%为本土人才,其余专家来自12个国家和地区。如今,这支团队已壮大至1000余人,成为中国汽车产业研发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据《一品汽车》了解,中国研发中心的核心任务是开发本土化解决方案。车载智能互联团队为奔驰车型开发了手写输入汉字功能;信息娱乐系统集成本土手机应用和互联网服务;MBUX智能人机交互系统能对粤语和四川话等方言进行自然语音识别。
设计领域,中国高级设计中心在全球设计竞争中屡获殊荣。在揭幕仪式上亮相的梅赛德斯-奔驰G-Code运动型跨界轿车,其设计灵感就来自中国当代社会的生活方式与数字化文化。2025年投入运营的新研发技术中心总投资超过11亿元,将极大提升奔驰在华产品开发、测试和认证的效率。
科技工厂:数字化赋能的制造革命
奔驰的“在哪里研发,就在哪里生产”理念,让研发中心与生产基地形成协同效应。2025年,北京奔驰已形成覆盖燃油、混动、纯电的13款车型矩阵,累计产量超500万辆。数字化生产体系是奔驰制造的核心竞争力。MO360数字化系统提升效率15%,总装线实现多车型灵活切换,车身车间自动化率达100%。在顺义工厂的总装车间,自动引导车(AGV) 根据地面磁条引导自主运行,工作人员通过磁条二维码实时追踪每台AGV的位置。
焊装工艺的精密度令人惊叹。北京奔驰车身二工厂以625台机器人实现100%自动化,装配精度达0.1毫米,相当于一张打印纸厚度,装配合格率超99%。在18种焊接工艺中,Arplas无痕焊接兼顾强度与美学,高速射钉铆工艺解决异材连接难题。涂装工艺同样严苛。长轴距E级车涂胶总长213米,相当于76层楼的高度,独有的浸泡实验每周破坏一套四门两盖检查渗漏,确保品质。
绿色制造是奔驰工厂的另一张名片。2021年起,北京奔驰开始购买绿色电力,太阳能电池板总面积近22万平方米,年发电总量达3800万千瓦时。地源热泵通过水与地能进行冷热交换,每年节约用电190万度;雨水调蓄系统和中水循环利用系统每年减少自来水使用35万吨。
在《一品汽车》看来,从生产者到共创者的角色转变中,北京奔驰用20年时间完成华丽转身。当下,奔驰在中国构建了京沪“创新双引擎”,北京研发技术中心聚焦电动出行、整车测试与本土化,上海研发中心深耕智能互联、自动驾驶与软件开发。这种布局使中国研发中心能够高速推进创新项目,高速领航辅助驾驶系统12个月落地、全球下一代后排娱乐系统18个月开发完成。
线控转向技术的应用展示了奔驰对未来出行的思考。这项技术让低速时转向紧凑,高速时转向稳健,搭配±10度后轮转向,使豪华车拥有紧凑型车的灵活性。双冗余设计与百万公里测试,则确保其在L3级自动驾驶时代的安全可靠。2025年,随着全新纯电CLA的下线,北京奔驰的电动化战略进入新阶段。这款车型搭载的EB5电池已提前满足新国标要求,以奔驰的严苛标准为电动出行提供安全保障。
“以标准定义豪华,用科技赋能体验”——柏睿凯的这句话不仅总结了奔驰的过去,更描绘了以中国需求为核心的未来图景。当全球下一代模块化架构平台MMA和MB.EA纯电平台车型陆续在北京奔驰投产,中国研发制造的奔驰车将再次引领全球豪华车市场风潮。
写在最后:
二十年磨一剑,奔驰中国研发团队已从蹒跚学步的孩童成长为英姿勃发的青年。从底盘调校到座椅安全,从10人团队到千人规模,从技术引进到创新输出,奔驰用“全球标准+中国配方”重构了豪华车的定义。奔驰的研发人员常用“人车共频”描述他们的工作目标:底盘振动频率与人体舒适区间的匹配,座椅曲线与人体工学的契合,智能交互与用户习惯的融合。这种追求在奔驰中国研发中心油泥模型室的灯光下,在鲁班实验室的数字化仿真中,在顺义工厂的自动化产线上日复一日地实践。
在《一品汽车》看来,豪华的本质是责任,这种责任是对安全的极致追求,是对环保的坚定承诺,更是对中国市场二十年如一日的深耕。当全新纯电CLA带着中国研发的基因驶向全球市场,奔驰再次证明:真正的豪华,既需要全球视野,更离不开本土智慧。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