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对47%的关税说,欧洲销量第一的中国品牌,技术反攻来了!”在8月5日的全新MG4预售发布会上,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的宣言掷地有声。这款被MG寄予厚望的纯电两厢车以7.38万-10.58万元的预售价切入市场,剑指比亚迪海豚与吉利星愿的核心腹地。
在《一品汽车》看来,7.38万元起的预售价背后,是MG品牌对国内新能源市场的一次技术亮剑与自我救赎。这一价格远低于此前行业预测的8-9万元区间,半固态电池版本更以低于11万元的定价击穿市场预期。
而支撑这一激进策略的,是全新MG4搭载的三大技术王牌:全球首个批量装车的半固态电池、自研一体式热管理系统,以及上汽与OPPO联合开发的手车互联系统。在欧洲市场碾压特斯拉的MG品牌,正试图以技术降维打击破解其国内“墙外香墙内冷”的尴尬局面。
价格核弹:7.38万起锚定价格屠夫
放眼当下车市,当比亚迪海豚以年销30万辆的规模筑起护城河,吉利星愿高举“科技平权”大旗时,MG4以7.38万元的起售价投下一枚深水炸弹。这一价格较主要竞品低出10%-15%,甚至低于部分A0级车型的定价区间。
更值得关注的是价格分层的技术逻辑,其基础版有着437km续航,守住7万元价格底线,主力版配备537km续航卡位9万元核心市场,而半固态电池版则有着令人艳羡的800km续航,以10.58万元实现高端技术下放。
对此,《一品汽车》认为,这种梯度定价策略直击消费者对续航焦虑与品质需求的双重痛点。尤其当半固态电池技术仍被蔚来、智己等品牌用于30万级以上高端车型时,MG4首次将其拉入10万元区间,重新定义了行业技术普惠的边界。
技术奇点:半固态电池的量产革命
在动力电池领域,半固态电池被视作全固态电池商业化前的最后一站。全新MG4搭载的上汽清陶半固态电池包,代表着当前产业化的技术前沿,其通过10针三向穿刺实验不冒烟不起火,从根源解决自燃隐患,同时经历-35℃极寒环境下放电功率与能量保持率领先液态电池 ,70kWh电池包实现800km续航,百公里电耗仅10.4kWh的表现更是颇具吸引力。
事实上,这些参数背后是材料体系的根本变革,该电池电解液比例降至5%水平,达到准固态水准,远超行业常规半固态电池15%-20%的电解液占比。当2025年全球半固态电池市场规模突破500亿元时,MG4率先实现该技术在主流车型的装车落地。
在参数至上的纯电小车市场,MG4同时选择坚守驾驶本真。其三大操控配置构建起差异化的技术护城河,其不仅是同级唯一坚持后轮驱动,实现转向与驱动解耦,更搭载五连杆悬架:对比海豚扭力梁结构,侧倾抑制能力提升40%。
这些技术赋予MG4有着490mm超低质心与50:50轴荷比,在山路驾驶中呈现“轨道车般稳定”的操控特性。当竞品为空间和成本妥协操控时,MG4以驾驶者为中心的工程哲学,在日益同质化的市场中开辟新赛道。
破冰使命:破解“外热内冷”困局
值得一提的是,MG品牌的全球表现呈现戏剧性反差,2025年上半年欧洲销量超15.31万辆,登顶中国品牌榜首;而国内市场前5个月累计销量仅4.28万辆,目标完成率不足24%。
对此,《一品汽车》认为,这种失衡源于多重积弊,一方面,MG经销商网络萎缩至240余家,售后体系薄弱是表象,另一方面,新能源转型滞后,2024年仅2款纯电车型在售,其同样存在品牌认知固化问题,有部分用户将其视为“上汽换壳车”。
但这些困局也将随着全新MG4的问世烟消云散,这款新车承载着品牌All in新能源的战略转折。当全新MG4搭载半固态电池时,其冲击波已超越单一车型竞争。整个A级纯电市场面临三重重构,我们预测高端电池技术向大众市场下放周期从5年缩短至2年,而新能源小型车也将从“续航里程焦虑”转向“全场景体验安全感”,并倒逼本土品质升级。
更具深意的是MG4的定价策略。当陈萃坦言“月销12000辆没那么难”时,其底气不仅来自产品力,更源于对行业趋势的预判:2025年中国车市成交均价较三年前下跌14.4%,性价比已成刚需。
据悉,未来2年MG将推出13款新能源产品,而作为首发车型的MG4已展现出本土化觉醒,这些改进显示MG开始理解中国家庭用户对空间、智能与细节体验的核心诉求。
写在最后:
从欧洲畅销榜辗转到国内预售发布会,全新MG4的回归更像一场技术宣言。当搭载半固态电池的顶配车型以10.58万元击穿价格天花板,当五连杆悬架在后驱架构中唤醒驾驶愉悦,MG品牌正在用工程哲学对抗市场的同质化洪流。
在续航参数与屏幕尺寸的军备竞赛中,这款坚持让方向盘后嘴角上扬的纯电小车,正试图用技术创新重写性价比的终极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