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莫 莉
编辑 / 黄大路
设计 / 张 萌
富士康的造车梦碎了。
2025年8月4日,台湾科技制造巨头富士康(鸿海精密)宣布,将位于美国俄亥俄州洛兹敦的旧通用汽车工厂出售给一家“现有业务合作伙伴”。
这一工厂富士康已经拥有了三年多,但并未实现任何规模化的电动汽车生产,最终以3.75亿美元(约27亿元人民币)将厂房及设备整体转让。
而买方,则是一家名为“Crescent Dune LLC”的神秘公司,而该公司仅在12天前刚刚注册成立。
富士康表示,未来仍将“继续参与洛兹敦工厂为客户生产产品”的工作,致力于服务美国汽车行业的客户与供应商。
尽管富士康并未详细说明将在该工厂生产哪些产品,但公司声称其云和网络产品业务表现出“显著增长”,这或许暗示了未来该工厂的生产方向。
据媒体透露,该工厂或将生产AI相关产品。
![]()
造车梦碎
这次被富士康售出的汽车厂房,位于俄亥俄州洛兹敦,曾隶属于通用汽车。
这里曾是通用汽车的一座小型汽车装配厂,2019年GM停产后由电动卡车新锐Lordstown Motors接手运营,不过Lordstown Motors也于2021年破产。
2021年,富士康以2.3亿美元从Lordstown Motors手中收购了该厂,希望将其打造成北美电动皮卡的生产基地。
当时,富士康董事长刘扬伟表示,要将这里打造为“北美最重要的电动汽车制造和研发中心”。
![]()
这座曾年产60万辆燃油车的巨型工厂,被富士康视为进军电动车代工的王牌——它拥有全美稀缺的完整汽车产线资质,且位于避开贸易摩擦的“铁锈带”。
收购完成后,富士康还对Lordstown Motors进行了战略投资,一度在该厂共同生产电动皮卡。
然而,富士康低估了造车的残酷,其合作名单上的美国电动车企如多米诺骨牌般接连倒下。
2023年6月,Lordstown Motors宣告破产,并指控富士康“断绝其资金来源”,称富士康“称是因为富士康的原因摧毁了这项业务”。
随后,富士康原计划入驻该工厂的其他几家电动汽车初创公司也相继宣告失败。据报道,声称将在俄亥俄工厂生产电动SUV的加州初创公司IndiEV于2023年10月申请破产,当时其银行存款不到300万美元。
曾与富士康有代工计划的瑞典电动车公司Fisker Inc.,则在2024年6月申请破产清算。
至于另一家公司Monarch Tractor,其产量影响十分有限,迄今仅生产了几百台电动拖拉机,这对百万产能的工厂如同杯水车薪,而且其是否会继续在俄亥俄州生产还未可知。
“富士康根本未做好造车准备,”一位参与Lordstown项目的工程师向Automotive News透露,“他们以为复制手机代工模式就能成功,但电动车对供应链管理和品控的要求高了几个量级。”
![]()
神秘接盘与战略急转
![]()
面对造车业务的接连溃败和合作伙伴的“指责”,富士康的转身却异常迅速。
台湾证券交易所的文件显示,富士康以约8800万美元的价格出售了该工厂及土地,并以约2.87亿美元的价格出售了其电动汽车子公司的机器和设备。
值得注意的是,买家Crescent Dune LLC的身份同样成谜,这家公司在交易前12天于特拉华州仓促注册,富士康仅称其为“现有业务伙伴”。
对此,富士康发言人马特·德文(Matt Dewine)拒绝透露更多关于买家的信息。
富士康的一位代表向媒体透露,未来将继续使用该场地生产符合战略重点的产品,并准备在必要时迅速扩大汽车业务以满足客户需求。官方还表示,出售所得资金将再投资美国市场,以支持公司在当地的业务运营。
据路透社报道,一位直接了解该事项的消息人士透露,俄亥俄州的工厂将支持人工智能数据中心的建设。该工厂占地面积超过600万平方英尺(约55.7万平方米),是富士康正在休斯顿建设的英伟达GB300人工智能服务器工厂面积的六倍。不过,该消息人士并未透露更多细节。
另有消息称,富士康计划在洛兹敦工厂生产AI服务器。
事实上,富士康早已为英伟达生产数据中心产品,并近日与台湾工业电机制造商东元电机(TECO)达成战略合作,共同建设数据中心。
可以说,洛兹敦工厂的出售与重组,是富士康从传统手机组装商向云计算、网络及AI服务器领域转型的一环。
业内分析认为,富士康正在实现Breakingviews所说的“再造自身”计划。
路透社评论曾指出,刘扬伟曾雄心勃勃地计划,到2025年占据全球5%的电动车市场份额。如今,这一目标显然难以达成,公司的战略重心已悄然转向更高附加值的领域。
本次出售洛兹敦工厂,无疑是富士康在美国市场的一次重要战略调整:一方面标志着其电动汽车实验的终结,另一方面也为公司在AI、数据中心等领域的深化布局提供了资金和资源。
对富士康而言,这是其美国制造的“第二次溃退”。2017年威斯康星州LCD工厂项目,曾被特朗普冠以“世界第八大奇迹”,最终却缩水为仓库;如今洛兹敦工厂易主,再次证明:即便是代工之王,也难逃产业剧变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