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最近有过购车计划,那么想必你也曾对当下新车的一系列炫酷配置心动。然而,当你对这些花哨配置的实用性感兴趣或者“冲动消费”之后,那么下面这些窘态也势必成为痛心的焦点。当杯架上的保温杯在颠簸通勤路上翻倒,热咖啡浸湿昂贵的中控面板;手指在触摸屏上反复滑动,却调不出空调温度界面。这些看似细小的烦恼,正成为2025年车主最大的痛点。
![]()
据J.D. Power最新报告揭示,杯架设计缺陷已跃升为行业第二大抱怨点,而触控体验问题占据了百辆车故障数的半壁江山。对此,《一品汽车》认为,作为日常代步的重要工具,无故障与无缺陷,远远要比热搜上沸腾的配置争议,更能定义汽车的品质。
换而言之,当消费者在4S店为“十年无大修”的口碑支付溢价,当年轻人选车标准从“炫酷科技”转向“可靠耐用”,汽车行业迎来品质价值的回归。在此背景之下,上汽大众敞开实验室大门,展示了一场25天模拟一年暴晒、10万次车门开关、数十倍暴雨冲刷的极限测试,揭示“看不见的品质”如何成为竞争新战场。
市场品质危机之下:用户呼吁品质回归
正如前面提到的J.D. Power《2025新车质量研究报告》指出设计缺陷首次系统性超越机械故障,成为用户吐槽的重中之重。半数的故障源于触控体验,集成式大屏操控空调、手套箱等基础功能引发广泛不满。
![]()
另据调查数据显示,Z世代购车最关注的三大诉求依次是安全、舒适和做工质量。由此可见,年轻人买车不再是“年抛属性”,而是更看重车的可靠性和安全性。
极限试验室:千锤百炼的硬核验证
研发一款车必须经过完整的开发和验证流程,对上汽大众而言,仅批量准备阶段的整车试验就设置了80余大项,涉及3000多种试验组合来对车辆进行严苛认证。许多消费者看不见细节,上汽大众都提前设想到,并用严苛标准来验证。
![]()
近日,上汽大众“品质开放日”便揭开了品质锻造的幕后场景。在需要佩戴墨镜进入的整车阳光模拟实验室内,120℃强光照射考验着每一寸内饰材料。“25天干热与湿热的组合加速测试可模拟吐鲁番和海南一年的阳光辐射量”,工程师介绍着比自然日光光谱更精准的全光谱辐射系统。
![]()
同时,更隐秘的考验在电磁辐射抗扰试验室进行,遵循“每件必测,合格上车”原则,150多个零部件需在强电磁场中保持稳定运行。而在国内首个双鼓面声学实验室,高精度麦克风捕捉着细微噪声,这里的环境不仅比深夜卧室更安静,更为高品质产品的落地提供了充足的底气。
![]()
值得一提的是,支撑这些极限测试的,是上汽大众近8000条标准构成的体系化堡垒。这些标准涵盖国标、大众集团企业标准及“DIN/ISO/VDA”国际标准,其中国家强制性标准近500条、大众集团标准2360条、国际标准3850条。
上汽大众总经理陶海龙强调:“定义一款车能否进入市场,我们有‘一杆秤’。这杆秤背后的信心,来自于稳定的试验资源和完备的开发与验证体系”。
![]()
谈及测试里程之际,陶海龙有独到见解,面对某些品牌宣传的“1000万公里测试”,这位质保工程师出身的掌舵人直言:“如果全新开发一辆车,所有测试车加起来,1000万公里我觉得太少”。
只因在上汽大众的验证逻辑中,全新开发车型需投入250辆以上测试车,单车测试里程达10万公里,相当于用户行驶30万公里。每个测试项目需跨越一年半周期,经历两次寒冬与一次酷暑。
对此,《一品汽车》认为,当过度营销成为常态,物理世界的耐久性测试才是品牌诚意的试金石。
![]()
写在最后:
放眼当下,从中国上海安亭到德国沃尔夫斯堡总部,上汽大众整合股权双方优势,用真正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品质能力,抗衡新智浪潮转型期的冲击,且收效颇丰。随着用户购车消费趋于理性化,市场对安全、高品质以及耐用性的需求日趋走高,相信上汽大众的品质招牌仍能成为其逐鹿前行的底气,并吸引更多用户享有高质量出行生活。
在《一品汽车》看来,当陶海龙说出“1000万公里测试太少”时,他守护的不仅是德系标准,更是穿越周期的商业本质,千锤百炼不是成本的浪费,而是对用户的承诺;开进千家万户不仅是市场的认可,更是对每一份信任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