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际上我们是胆子比较小的一家企业,总是跟着别人干好事,也跟着别人干坏事。”在2025中国汽车论坛上,奇瑞汽车董事长尹同跃面对台下数百位行业同仁,将奇瑞的生存哲学摊开在聚光灯下。
![]()
台下响起一片理解的笑声。就在一个月前,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和多个部委刚刚召集17家车企在北京召开反内卷会议。“实际上我们跟了价格战,也参与了内卷。”尹同跃坦言。
在《一品汽车》看来,这场自嘲背后,是这位车企掌舵人对行业困境的清醒认知。智能化发展越来越快的当下,企业领导反而有点弱智了,一句尖锐的自嘲,揭开了中国车企集体焦虑的幕布。
自揭伤疤,车企大佬的“高阶”自嘲
“在智能化发展越来越快的当下,企业领导人的弱智越来越严重了。”尹同跃在论坛演讲中的这句自嘲,迅速成为行业金句。这不是企业家常见的自我夸耀,而是一次罕见的自我剖析。
![]()
在新技术应用上,尹同跃毫不掩饰奇瑞的谨慎态度:“新技术上车也很胆小。宣传上我们也不敢得罪谁,所以我们也不敢说过头话,只有自嘲。”
对此,《一品汽车》认为,胆小,成为奇瑞的独特生存策略。面对国内激烈的市场竞争,奇瑞选择了一种近乎谦卑的姿态:“在国内打不还手,骂不还口”。这种态度在国内车企中实属罕见。然而,正是这种“胆小”策略,让奇瑞在海外市场开辟了另一番天地。今年上半年,奇瑞集团海外销量达55.03万辆,几乎贡献了集团总销量的半壁江山。
海外生存术,不做“讨厌的闯入者”
当中国车企大举出海引发多国警惕之际,奇瑞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海外生存哲学。“我们到一个市场去,我们就检验自己让别人讨厌了什么。”尹同跃在论坛上这样描述奇瑞的海外策略。担心被别人讨厌,成为奇瑞出海的核心关切。
![]()
奇瑞在海外市场的小心翼翼与国内的大胆扩张形成鲜明对比。尹同跃表示,奇瑞企图在世界范围内与同行、上下游建立汽车行业的统一战线,争取更多合作伙伴。
“做一个出海的文明使者,争取不要给国家增加麻烦,成为增加国家与外面关系的纽带。”这一表述揭示了奇瑞的深层考量——车企出海不仅是商业行为,更关乎国家形象。
事实上,今年6月,国家出手召集17家车企共商反内卷大计。尹同跃在论坛上呼应了这一行动,并直指行业积弊:“过去政府要销量,企业也是不断比销量、比速度。”
![]()
对此,《一品汽车》认为,中国汽车工业发展至今,已到了必须转变的时刻。
尹同跃呼吁增加在创新、品牌升级等方面的考核和引导:“我们不追求销量排名。质量的排名比销量更重要,利润的排名也不如创新重要。”这一观点直指当前汽车行业评价体系的痛点。在智能化浪潮席卷行业的当下,尹同跃的“弱智”自嘲恰恰折射出传统车企领导层的集体焦虑。当软件定义汽车成为趋势,曾经的成功经验可能成为转型的桎梏。
智界风波,“胆小”哲学的困境
值得一提的是,尹同跃的“胆小”哲学,却在奇瑞与华为合作的智界品牌上遭遇挑战。近期一场直播事件,暴露了奇瑞战略的内在矛盾。7月8日,奇瑞使用智界官方账号宣传自家风云A9L新车,引发智界车主强烈不满。直播间内,愤怒的车主们刷屏要求扣掉车尾“奇瑞汽车”标识,换上“鸿蒙智行”。
智界汽车产品总监海蓝天连发三条道歉声明灭火,但未能平息风波。这场闹剧揭示了奇瑞“胆小”策略的边界——在自有品牌与合作品牌之间,奇瑞的资源倾斜引发质疑。销量数据更为直观:智界品牌从2024年12月的17736辆峰值跌至今年6月的2459辆,创下多月新低。对此,车主们归咎于奇瑞对智界品牌的摇摆态度。
![]()
对此,尹同跃曾坦言:“在双方合作过程中出现过争论,但最后发现听华为的就顺利,不听华为的就遇到挫折。” 合作原则定为“有分歧的时候听华为的,意见一致的时候听奇瑞的”。但智界销量的断崖式下滑,证明这种平衡术的难度远超预期。
事实上,奇瑞的“胆小”哲学,恰是中国汽车行业转型期的缩影。当价格战成为行业常态,尹同跃的自嘲式坦白撕开了华丽数据背后的行业困境。国内打不还手,国外小心翼翼,这种两面策略折射出中国车企在全球化中的复杂处境。一方面要在国内市场求生存,一方面要在国际市场树形象。尹同跃期望建立“汽车行业统一战线”的构想,暗示着中国车企从竞争走向竞合的可能路径。
写在最后:
方向盘后的行业领袖们,在智能化弯道上集体陷入身份困惑。尹同跃的“弱智”自嘲在会场引起共鸣苦笑,而智界车主们抠掉车尾“奇瑞”标识的手指,却在不远处真实划出品牌价值的裂痕。
奇瑞展厅里,一边是海外55万辆的亮眼数据,一边是智界销量断崖式下跌的曲线。尹同跃“打不还手”的生存哲学,正成为一面镜子,照见中国车企在全球化与智能化浪潮中的两难:低头跟随还是昂首引领,这不再只是一个企业的选择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