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口号高喊“以客为先”,金融杠杆一撤就涨价数万!保值神话破灭、电动化掉队,进口豪车光环还能撑多久?
一边是厦门20周年庆典上,雷克萨斯高调发布全新品牌IP“I·LEXUS”,核心是“以客为先”,声称要通过产品革新、本土化和服务升级“重构豪华出行体验”,打造用户生态圈。另一边,仅仅一周后,多地雷克萨斯经销商齐刷刷挂出“全系涨价”海报:主力车型ES200、NX系列、RX系列普遍上调2.5万,热销的ES300h更是猛涨3.8万!
这戏剧性的一幕,让雷克萨斯精心策划的20周年“新起点”显得有些讽刺。一边对用户温情脉脉讲生态,一边却因金融政策变动就迅速“割韭菜”,消费者的信任再次被置于何处?
![]()
(图片来自网络)
在厦门,丰田中国总经理李晖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上海新能源工厂签约、专为中国需求打造的新ES(配备香氛系统、光影交互座舱),以及OVERTRAIL越野家族倡导的生活方式,无不强调着“用户共创”与深耕中国的决心。
然而,“以客为先”的口号,在冷冰冰的涨价海报面前显得格外苍白。 经销商将原因归咎于“银行政策调整,金融价取消”——直白点说,就是原本支撑销量的金融杠杆(如低息贷款、高额贴息)没了,经销商只能把成本直接转嫁给消费者。
![]()
雷克萨斯品牌价值与价格体系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机:
- “保值神话”彻底破灭: 曾赖以封神的“高保值率”光环已严重褪色。数据显示,其整体保值率从巅峰的82.6% 一路暴跌至2025年的 65.43%。虽然ES勉强还在进口轿车前三,但实际交易中老车主因车辆大幅贬值维权的事件层出不穷。
- 质量信任屡受重创: 近两年雷克萨斯频繁成为召回“常客”。仅2024年一年,在国内召回车辆就高达近20万辆,大规模召回严重消耗着用户对其“匠心品质”的信任。
- 经销商深陷亏损泥潭: “加价提车”的黄金时代一去不返。有经销商坦言:“现在卖一辆ES要亏4万元,全靠售后和金融返点勉强支撑。” 金融杠杆一撤,经销商立刻面临生死考验,涨价成了无奈却必然的选择。
用户生态讲得再好听,也掩盖不了保值率崩塌、质量问题频发、渠道亏损严重的事实。当最基本的价值承诺和信任基础都在动摇,“以客为先”更像是一句漂亮的空话。 此次涨价风波,无疑给雷克萨斯新品牌IP的落地泼了一盆冷水。
![]()
致命的短板在于:电动化转型严重滞后。
- 起了大早,赶了晚集: 雷克萨斯本是混动领域的先驱(2005年推出RX 400h),但在纯电赛道却步履蹒跚。直到2019年才提出电气化愿景,2020年推出试水之作UX 300e,反响平平。
- 主力电车惨遭滑铁卢: 2023年基于e-TNGA架构打造的重磅纯电SUV RZ,被寄予厚望,结果2024全年在华仅卖出约3000辆,成绩惨淡,印证了其产品力在激烈的新能源市场缺乏核心竞争力。
- 深陷“混动依赖症”: 当竞争对手在纯电领域加速狂奔时,雷克萨斯依然严重依赖混动车型,转型决心和速度都备受质疑。
![]()
面对困境,雷克萨斯并非坐以待毙,其自救行动的核心是:电动化 + 国产化。
宏伟蓝图: 丰田集团宣布,到2030年雷克萨斯全线将有纯电版,2035年彻底转型为纯电动品牌。今年2月,雷克萨斯宣布落户上海,成为继特斯拉后第二家在华独资建厂的车企。这步棋意在借助中国强大的新能源产业链,培育自身电气化能力,降低成本。
投产时间遥远:上海工厂计划2027年才投产。 这意味着,在未来关键的3年里,雷克萨斯在纯电市场依然只能靠进口产品艰难支撑。待到2027年,中国新能源市场的格局、技术迭代速度和竞争惨烈程度,恐怕已面目全非。面对比亚迪、理想、蔚来、小鹏等本土巨头,以及特斯拉、BBA的全面电动化产品矩阵,姗姗来迟的国产雷克萨斯纯电车,还能有多少市场空间和先机可言?
![]()
雷克萨斯的20周年,本应是开启在华新篇章的里程碑。
重重挑战之下,“卖一辆亏四万”的窘境,或许正是当下雷克萨斯最真实的写照。 新品牌IP“I·LEXUS”描绘的蓝图再美好,若无法解决价值危机、电动化掉队和渠道生存问题,若不能真正将“以客为先”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决策(尤其是定价)中,那么这20周年的“新起点”,恐怕只会变得更加模糊不清。留给雷克萨斯调整战略、重建信任、奋力追赶的时间,真的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