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要披荆斩棘,奥博穆面临的难题并不比迪斯少。
去年7月22日,是非常吊诡的一天。
正在为大众集团变革挥斥方遒的迪斯,被紧急撤换。这番人事变动很突然,彼时大众集团所有员工正在享受为期三周的休假。被下课之前,迪斯还在社交平台感谢员工的付出,“享受休假吧,希望以良好的状态迎接下半年。”
可以说,迪斯连自己被开除都被蒙在了鼓里。据悉,这次会议由大众汽车集团监事会关键人发起,只有极少数人知晓,目的只有四个字:解雇迪斯。
还有三年合同才到期的迪斯被解雇,奥博穆接任大众集体CEO,并继续兼任保时捷管理监事会主席。
和奥博穆不同,看似势如破竹的变革里,迪斯从未真正拥有过权利,“迪斯这样从宝马应聘过来的‘外人’,是不可能有机会站到大众汽车集团的权力顶峰的。”出身巴伐利亚的“外来者”一度徘徊于集团的权力中心之外。
奥博穆作为“土生土长的大众人”,深得保时捷和皮耶希两大家族的欢心,这几乎是大众教父皮耶希之后的掌舵者很难达成的事情,排放门的救火队长穆勒和变革尖刀手迪斯,都未曾得到两大家族的全部信任,都是被赶下台。
甚至,员工也更为喜欢“三好生”。每次接受采访,奥博穆几乎都会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并让员工参与决策。这与迪斯的对抗态度形成鲜明对比。
“大众集团CEO经常是一任‘大CEO’(长期)一任‘小CEO’(短期)。大CEO是大众从小培养起来的自己人,小CEO一般是外面来的,来干脏活的。迪斯就是小CEO。”一位离职的大众汽车管理层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迪斯在大众内部有着双层标签,是变革者也是破坏者。
显然,来做善后,更擅长倾听的奥博穆是那个“大CEO”。
接任至今,已经执掌大众这艘巨舰409天的奥博穆,一直秉持着更为融洽的管理风格,经常得到这样的评价,“他是一个有团队协作精神的人,不会把自己推到聚光灯下。但如果没有达成一致意见,他不怕做出最后决定。”
因为迥然不同的性格,奥博穆执掌大众汽车集团,正在改变迪斯那种激进和难以预测的态度,但是,无论协作方式如何改变,迪斯留下的坑,并没有那么好填,一年多的时间也仅够奥博穆从中理清头绪。
想要在一团乱麻中披荆斩棘,奥博穆面临的难题并不比迪斯少。因为,“按部就班是大众集团最典型的特征,迪斯的激烈变革,也未能撼动大众的机制固化”。
修正迪斯留下的“烂摊子”
没有解决软件和中国市场销量问题,是留给奥博穆的时代课题。可以不客气地说,迪斯“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给奥博穆留下了一堆“烂摊子”。
美国投行伯恩斯坦分析师丹尼尔·罗斯卡曾表示,“监事会一定希望新任CEO奥博穆指导集团的软件战略取得更大的成功。”也就是说,即便迪斯走了,大众的转型仍要继续。
但是,新计划的制定需要几个月的深思熟虑,转型又该怎么继续走下去?在市场认为“大众制造人事动荡时机是错误的”时候,奥博穆拿出来了一系列举措。
首先是态度的转变。
奥博穆掌舵之后,开始放下大集团的架子,承认自己的不足。之所以采用All in态度进行转型的大众如此步履艰难,除了船大调头难之外,至关重要的SSP平台和CARIAD软件,最早进行自研却迟迟没有突破。
此前,迪斯执意在大众内部构建一套单一的操作系统,以实现效率和规模最大化,拒绝品牌定制要求。但是,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后,CARIAD却没能按时完成研发工作。以至于颇受影响的保时捷不满意,奥迪因为平台和软件问题,新车推迟。
当时被分去 CARIAD的员工,对福利都不满意,甚至有些连电脑都没有审批下来。“总得来说,内部资源的分配和转型的决心不匹配,以至于All in转型看起来像迪斯的独舞。”
所以,奥博穆在上任之后,决心修正。
虽然有“和事老”的称号,但并不意味着奥博穆是一个好说话的人,表面上看起来他不是一个想要彻底扭转局面的革命者,但是不到一年的时间,奥博穆已经做了两次重大的人事决策,先从迪斯留下的负责人动刀。
一次是动刀CARIAD软件。几乎整个核心管理层下课,仅保留了人力资源负责人。迪斯希望CARIAD能承担所有软件的开发工作,但奥博穆对于寻求科技公司的帮助,保持更加开放的态度。
二是旧臣难以留任。比如,迪斯时代的老人奥迪CEO杜斯曼被下岗,奥博穆在大众资本市场开放日上向杜思曼“开炮”,公开指出奥迪的创新进展过于缓慢。
对于大众转型节奏的把控,奥博穆将迪斯的12点事项进行了调整,提出了10点计划。删除了ESG、商业模式2.0、员工与转型这几项,并调整了顺序,将规划放在首位,之后是产品。
第三项重要事项,是中国市场优先级的提升,列在北美市场前面。制定10点计划之后,奥博穆火速中国行,迫切促成在中国市场与外部力量的合作,“为中国客户开发解决方案将变得越来越重要。”
被内部视为“很务实”的奥博穆,履新不久就走遍了集团各大子品牌总部。可以预见的是,奥博穆肩上的担子,很急,也很重。大众集团对他赋予厚望。
26岁加入奥迪,之后出任多项高级管理职位,45岁任保时捷股份公司管理董事,47岁任保时捷股份公司管理董事会主席,50岁进入大众汽车集团管理董事会,54岁掌舵大众集团CEO一职。
可以说奥博穆对大众集团的从上到下,每一个角度都很熟悉。如今55岁的他,还有时间将大众带上一个新的高度。其中,中国市场的成与否,决定着他的履历能否继续保持不败的记录,也是他扭转局面的重中之重。
对于“第二故乡”的中国市场,他很积极。从去年11月到今年4月上海车展,短短半年一共来华三次,拜访频次很高,并提出了一系列针对中国市场的举措,从平衡南北大众两家关系,再到与地平线、中科创达以及小鹏的合作,能够看出他想改变大众集团在中国市场的困境之意,已经是迫在眉睫。
“和中国本地年轻的创业公司合作,这是一次突破。”一系列变化的背后,都有大众中国董事长兼CEO贝瑞德的支持。将贝瑞德调往中国,也意味着奥博穆想要调整中国市场多方业务的决心已经非常明显。
他希望中国市场能够按照他的计划按部就班。所以在欧洲对中国贸易采取行动时,他感到很担心,并频繁提到“公平竞争”四个字,认为保护主义只会导致更多的保护主义出现。
“如果我们自己足够强大,就不必害怕欧洲以外的竞争。”
重回传统?
获得任命后,奥博穆曾表示:“我的重点将放在客户、品牌和产品上。对我来说,人的因素一直是最重要的。团队精神、公平和激情是成功的关键。”
大众集团的员工对此感到赞赏,尤其是在迪斯“糟糕的沟通”对比之下,奥博穆的风格的确会更容易推动变革的前行。再加上,保时捷常年领跑大众集团旗下各品牌的业绩表现,也是奥博穆的强力背书。
不过,也有市场分析师认为,奥博穆上任之后,迪斯留下的激进的团队风格急转直下,这位崇尚“团队主义”的掌门人,太懂得如何让保时捷家族开心,容易有从“保时捷家族”的角度出发的情况,让已经插上变革翅膀的大众,重回传统。
其实,作为皮耶希家族亲自培养并认可的嫡系人才,奥博穆升任集团CEO,或许也意味着“掌门人”交接班,又重新回到了正统的轨道。
德国《明镜周刊》曾暗指大众内部常年泛滥着上级对下级发号施令,而非精诚合作的传统企业文化。迪斯曾妄想打破这种文化,结果众所周知,失败了。奥博穆改革的魄力够不够抗衡“上级对下降的发号施令”?
而且,他看起来更喜欢在保时捷待着。自从接手保时捷品牌以来,始终定居在保时捷总部斯图加特,即便在晋升为大众集团CEO之后,依然没有搬家至狼堡的打算,而是选择常年在两个城市之间通勤。
这也是一种担忧。
大众集团监事会主席汉斯·迪特·潘师曾在声明中写到,“奥博穆将与整个集团管理董事会一道,基于以团队合作为首位的领导文化,持续推进集团转型。”
和充满干劲、带有攻击性的迪斯不同,奥博穆个性更加温和、善于交流。奥博穆能够做到上到监事会和管理层满意,也能让员工和团队赞赏,但是这位温和派这一年多的变革策略,似乎正在带领大众的风格重归传统。
这种担忧,并非是空穴来风。迪斯的离开,对于奥博穆来说是一种前车之鉴。软件延迟导致奥迪和保时捷主要车型上市推迟,让保时捷和皮耶希家族对迪斯实现战略目标的执行能力产生质疑。其中,保时捷家族更甚。
两大家族成员和工会认为,奥博穆将在管理层和大众集团股东之间达成更多共识。“他是一名训练有素的工程师,一直受到两大家族和工会领导人的青睐。”但是,奥博穆也一再表示,他在保时捷很开心。
甚至接替迪斯,也是在两大家族的敦促之下。毕竟保时捷的业绩一骑绝尘,大众集团的转型之路变数太多。
自2018年接替马蒂亚斯·穆勒出任大众汽车集团CEO,迪斯带领大众发动了有史以来最激进的电动化产品攻势,到他下课,大众的变革之路已经走了近5年。除了耗费巨资,就是“烂摊子”很多。
虽然,变革的大势不变,大众集团的航向也不会变,奥博穆要做的是如何让大象在奔跑中摘掉脚镣,这需要一个长时间的坚持,或许三五年,或许更长时间。
作为职业经理人,一直存在一个问题,任期和项目并不严格捆绑在一起。“有些项目当初签字拍板的人,不会太慎重考虑项目的销后续,新车型上市后,经理人们往往已被调往其他地方,不再负责了。”
只着眼于所在任期的绩效,大众集团的管理层也存在这一问题。“职业经理人都容易只看任期的业绩,考虑得并不长远。”就像迪斯留下的变革的坑,就只能留给奥博穆给清扫了。
业内担心,一旦变革中和工会、两大家族产生矛盾,奥博穆如何从中取舍,能不能保持一个平衡?毕竟在改革成果显现之前,如何让两大家族有足够的耐心等待耗资巨大的转型计划一步一步展现,是奥博穆需要慎重解决的问题。
不重蹈覆辙,也很关键。
已经执掌大众集团409天的奥博穆,有没有找到对应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