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大幅度增加,而电池作为其“心脏”,其在事故中受损程度的判定以及理赔日益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尤其是前几天的一则消息,更是直接刷爆了汽车圈:山东滕州的一位女车主在驾驶新能源车经过排水沟时,电池被磕坏受损,而经过4S店定损之后,电池更换费用则高达10万元左右,但大家需要注意的是,新车指导价也才11万,因此保险公司拒绝理赔,要求消费者直接半价走全损。
![]()
虽然最后在舆论的压力下,保险公司还是选择赔付,但是这也暴露了现阶段新能源车主们非常苦恼的一个问题,那就是“买得起,修不起”,尤其是动力电池这一电车成本中的最大头,一块50度电的电池包成本价往往超过6万元,而在10万元左右的平价车型上,该比例更为夸张,甚至能达到整车价格的60%-70%,而且一旦受损,厂家大部分要求只换不修。
![]()
基于这一市场背景,各大保险公司自然不愿成为“冤大头”,于是紧急联合多车企,以及中保研等机构推出了新能源电池维修保险新规,旨在将受损量化,明确换修责任,具体将其分为4个等级,见下图:
![]()
而分级之后的维修、更换方案也给出了细则:
![]()
其实从详细的分级与后续方案中能够发现,现在保险行业所遵循的原则就是能修则修,尽量不换,毕竟直接换电池的成本确实太高。而高价电池的背后,除了电池本身的原料成本之外,更多的也是各大厂商的“霸王条款”:现阶段的电池基本上是一家一个标准,像比亚迪的刀片电池,以及各家车企的异形电池等等,除了官方渠道,是没有第三方渠道能够购买的,因此没有了竞争,电池价格也自然是车企的“一言堂”了。
而之所以会形成现在的局面,不仅是因为当前电池技术尚未成熟、仍处于探索阶段,还有更多的利益方面的考量在其中。如果说电池方面的标准能够实现统一,消费者便可以选择非官方维修,官方售后市场的这一大块“蛋糕”就会被分得更细,这显然不是厂商愿意看到的局面。其实从现在新能源的质保规则中也不难发现,各大厂家的目的就是将用户完全绑定。
![]()
说回新增的分级标准中来,其实笔者个人认为该分级标准想要全面实行的难度并不小,比如说损伤的标准由谁来评判,保险方还是厂商?如果两方的意见不一致又该以谁为准?所以这个标准的行业认可度以及后期的监督实施,还有待考究。
更为重要的是,现在不少新能源厂商的电池质保条例中明确规定禁止在官方之外的地方进行售后,那如果保险方给电池做了钣金修复、更换零件等项目,厂商的电池质保还能生效吗?维修之后出了问题谁负责?这都是现阶段有待解决的,或者是有待“扯皮”的问题。
![]()
而且对于个人消费者来说,这个新标准未必是个好消息。因为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来看,维修电池的效果绝对比不上直接更换新电池,可以说,在新标准推出后,唯一受损的就是消费者。他们支付着更多的保险费用,还可能面临着比之前更低的维修保障。
写在最后
实话讲,在当前的新能源发展形势下,要想完善有关电池的保险条例绝非易事。实施统一的电池行业标准显然并不符合现实。相较而言,国家在电池包的零整比上进行干预或许是一种较为切合当前阶段的解决策略,例如,规定电池包更换仅收取成本价或折旧价等。只有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才能真正保障消费者权益,并进一步完善新能源生态链,促进新能源汽车行业健康发展,大家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