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车企“组团”签订承诺书不降价墨迹未干之际,汽车品牌还没等来“金九银十”,就已经先“降”为敬了!
8月以来,10多个汽车品牌相继宣布降价促销。如吉利旗下极氪001降价3万-3.7万元,上汽大众旗下9款SUV车型最高综合优惠6万元,等等。
不降价,等死;降价,找死!
在保价争利润和降价抢份额的“两难”中,车企终究选择加入“价格战”,期待用短期收益来维持自身的现金流。不过,这样的做法也注定是难以持续的,这一轮汽车降价有何不同?车企为何如此匆忙地开启一轮又一轮的降价“自杀潮”?
降,还是不降?不少品牌嘴上说“不要不要”,身体却很诚实。一进入8月,不约而同地宣布调价,这一轮“降价潮”让在价格阴影下的车市火上浇油。
其中,最引人瞩目的当属特斯拉。尽管它不是此轮降价中第一个宣布降价的品牌,但特斯拉引发的“价格海啸”,至今仍让不少品牌心有余悸。
8月14日,特斯拉中国宣布,Model Y长续航版起售价从31.39万元调整为29.99万元,Model Y高性能版从36.39万元调整为34.99万元,两款车型均降价1.4万元。同时,Model 3推出送8000元车险补贴的优惠活动。
两天后,特斯拉再次宣布降价,Model S现车75.49万元起售,原价80.89万元;Model X现车83.69万元起售,原价89.89万元。特斯拉此轮降价最高达到6.2万元。
就连没怎么参与“价格战”的理想,这一次也终于扛不住了,价格开始松动。尽管理想汽车官方未正式宣布降价,但小艾从多家理想汽车门店中了解到,已经陆续有各种补贴政策推出,优惠从1万到3万元不等。
车圈“价格战”打的那叫一个欢,参与的不仅有上汽等传统品牌,更是有零跑、极氪等新势力。截至目前,加入“价格战”的汽车品牌已达十几家之多。
中汽协数据显示,今年7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40.1万辆和238.7万辆,环比分别下降6.2%和9%,同比分别下降2.2%和1.4%,产销均出现“双降”。下半年开局受挫,让全年销量目标达成率蒙上阴影,各大企业也因此不得不早早地启动冲量工作。而8月又是传统的车市淡季,这就不难理解,车企为何会不失时机地抓住机会就开始“卷”价格了吧?其背后正是销量的争夺战。
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新能源汽车加入降价,并不是因为销量不好,而是希望通过降价来维持原有的江湖地位。不久前,乘联会发布7月交付排行榜中,Model Y、Model 3分别以43,961辆、20,324辆实现“双车霸榜”,成为最畅销的豪华SUV和豪华轿车。
理想汽车7月共交付新车34,134辆,同比增长227.5%,连续两个月交付量突破3万辆。
这一波降价潮,正如“整个晋西北乱成了一锅粥”,车市格局正在重写,在纷乱中,各大车企或主动或被动选择了降价。
那么,价格战效果如何?不少汽车品牌至今对上半年的“内卷”和降价潮心有余悸。
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汽车累计销量1323.9万辆,同比增长9.8%。从销量来看,差一点重回双位数增长。
销量增长了,那利润呢?正好,中国汽车流通协会近日发布了《2023上半年汽车经销商生存现状调查报告》。
该报告显示,完成半年度销量目标的经销商占比为24.9%,56.9%经销商完成了任务指标的80%以上。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指出,2023年上半年,汽车市场外部环境纷繁复杂,汽车消费需求恢复缓慢,终端交易价格持续下探,以价换量的结果是“增量不增利”,增量的也只是新能源汽车,而传统燃油车销量则是持续下滑。
从整体营业收入来看,新车收入占比虽然有所回落,但依然超过八成。值得注意的是,今年上半年,经销商亏损面持续扩大,亏损经销商占比超过50%,只有35.2%的经销商盈利。
全国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对此分析,一辆汽车的销售价格由多个因素决定,其中汽车成本是主要因素,与此同时,汽车行业讲究规模效益,规模越大成本越低。这也是各大车企不惜血本也要把规模做大,保销量的一个重要原因。
“但是,降价将极度伤害品牌势能,也难以通过降价方式实现起死回生。”崔东树说,对一些二、三线品牌来说,尽管降价等方式可以提振销量,但这种“透支”从长远来看,并不能带来销量的增长;更关键的是,持续降价会导致品牌吸引力进一步下降。
其实,车企并非不懂其中道理,只是陷入价格“囚徒困境”中。正如,理想汽车CEO李想所说,降价不能提升销量,但能打击对手。在汽车行业弱肉强食的时代,稍微给竞争对手一点空间,简直就是不给自己机会。
各大车企在“嗷嗷待哺”中期盼政府“出手”。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就指出,尽管上半年经销商的经营表现不及预期,但随着各方面促消费政策的落地实施,经销商的经营信心逐渐恢复,约三成的经销商在年中提升了全年度销售目标。
8月16日,浙江召开新能源汽车下乡发布会,为扩大新能源汽车消费,提出到2025年,全省将累计建成充电桩230万个以上,满足400万辆以上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新能源汽车年销量达到100万辆以上。
山东也提出,力争省内生产的新能源汽车下乡车型销量增长10%以上,在全省开展30场新能源汽车和充电桩下乡巡展活动。
此外,广东省、上海市等地均出台政策,通过多种形式支持扩大汽车消费。
中汽协提出,2023年,中国汽车销量有望达成2760万辆、同比增长3%的发展目标。这一次,如果没有更强有力的政策刺激,恐怕也是难以达成的目标。
信达证券的研报认为,价格战缓解以及在政策支撑下,车市有望逐步回暖,但市场复苏并不等于价格战会结束。
崔东树认为,产品价格的适度下调有利于激发消费者对汽车的消费需求,但最关键还在于购买力并没有得到明显提升,市场观望情绪浓重。
汽车品牌经过百年厮杀,大浪淘沙,留下来的品牌越来越少,相比之下,国内品牌反而在增多,尽管有不少是趁着新能源“东风”崛起的,但本质上也要遵循基本的商业法则——持续亏损的新能源终究难以持续。总之,短时间内,“价格战”还将持续,“淘汰赛”远未结束,一批二、三线品牌注定在这场刺刀见红般的搏击中败下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