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制成方式的不同,橡胶可以分为天然橡胶和合成橡胶。
天然橡胶
合成橡胶
天然橡胶发现很早,考古发掘表明,远在11世纪,南美洲人民就已经开始使用橡胶球做游戏和祭品。在那里出土的橡胶球,有些可追溯至公元前1600年。
18世纪早期,南美居民已开始用乳胶制成套鞋和容器。在亚马逊雨林的土著直接把橡胶树汁涂抹在脚上,约略二十分钟后这些树汁就会凝固成“橡胶靴”,只不过一天后这种“橡胶靴”就会解体。西班牙人逐渐从当地印第安人那里学会了采胶和制作橡胶的方法。
19世纪中叶,橡胶工业已初步形成。当时已能生产胶布、胶鞋、胶管及一些日用品等。
19世纪末期,汽车及汽车轮胎的出现推动了橡胶工业的蓬勃发展,出现了哈金森、朗盛、Vibram、大陆、固特异等著名的橡胶生产厂商。就在国外橡胶工业如火如荼的发展,并向中国倾销橡胶制品的同时,中国橡胶工业开始起步。
中国的橡胶种植大致起源于清末。
1902年,广东籍秘鲁华侨曾汪源、曾金城父子把巴西橡胶引到海南那大王岭村附近试种。
1904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土司刀印生由日本返国,途经新加坡(当时为马来西亚的一个州)时,购买胶苗8000多株,带回国种植于海拔960米的云南省盈江县新城凤凰山东南坡,从此开始了中国的橡胶种植历史。但由于气候条件恶劣,土司的橡胶树几乎全部死亡,没有形成胶园,目前仅存一株。
同年,华侨何麟书从国外引种三叶橡胶树到海南岛栽培,并于1906年创办中国最早的橡胶园琼安胶园。根据东太农场场志记载: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乐会县南盈村(今琼海市朝阳镇南盈村)旅居马来西亚的华侨何麟书,在乐会县崇文乡合口湾创办了“琼安胶园”。
何麟书是我国橡胶种植业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他将三叶橡胶移植到我国北纬16-20°的海南岛并大面积获得成功,从而打破了国外专家曾认定的,原产于亚马孙河热带雨林的巴西三叶橡胶,仅能生长在北纬10°以内热带地区的神话。原胶园内的36株近百年高龄的胶树今尚存。1915年,琼安公司的胶园第一次开割,附近居民都赶来参观、庆贺。当乳白的胶汁流缓缓出来的时候,令国人激动不已。
此后,一些爱国华侨和有识之士又先后多次引进橡胶树苗,并在我国海南、广东、云南等地成功种植。从此,中国成为了原产于巴西亚马孙河流域的橡胶树新的种植地区。海南橡胶种植业之所以有今天,正是当年侨胞不辞劳苦,冒险从国外引进种子造就的。
中国橡胶工业大致起源于1915年。1915年邓凤墀、陈玉波在广州创办广东兄弟创制树胶公司,专制橡胶靴鞋,至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后来陈玉波等在公司拆股后,另立门户中国大一家橡胶厂,成为广州市橡胶行业之冠,为广东成为全国橡胶工业中心之一奠定了基础。此后,在上海、天津、青岛等地陆续建立了一批橡胶制品厂。其中较著名的是永和实业公司、上海大中华橡胶厂、上海正泰橡胶厂和青岛橡胶厂。
1918年,叶钟廷、叶翔廷兄弟在上海创建永和实业无限公司,生产“永”字牌小橡皮球,后又增热水袋、套鞋、揩字橡皮等制品,“永”字牌皮球弹性质量超过日货,不仅在国内市场销售火爆而且还外销东南亚,为国产橡胶制品出口之始。
1928年,旅日华侨余芝卿和橡胶工业专家薛福基等在上海成立的大中华橡胶厂(1990年上海大中华橡胶厂和上海正泰橡胶厂强强联合组建后来的“双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早期最大的橡胶工业企业,也是最早制造轮胎和出口轮胎的工厂。
起初大中华橡胶厂主要生产双钱牌胶鞋、车胎等橡胶制品,后来开始生产各种双钱牌汽车轮胎、卡车轮胎。1933年大中华橡胶厂改组为大中华橡胶厂兴业股份有限公司,并很快在上海、天津开设多处分厂,最多时达8个分厂。大中华成立后,每年的盈利都合资本额50%以上,1929年至1931年获利达100万余元。大中华橡胶厂的产品质地优良,质量好的惊人,产品居然能用几十年,加之价格低廉,颇受市场欢迎,是进口产品的强劲对手。该厂还设有生产碳酸钙、氧化锌的工厂,实力雄厚。该厂的迅猛发展引起日本人嫉恨,以致日本人提前动手对它进行打压,但最终日本橡胶企业也没有压制住大中华。大中华产品不仅畅销国内,还远销东南亚等地。
1930年,正泰橡胶厂在上海成立,它是由1927年开办的义昌橡皮厂组建而成,主要生产胶鞋。1934年,创制回力牌球鞋,式样新颖,畅销全国各地。也许很多人仍然记得90年代风靡市场的回力球鞋。从名闻遐迩的“回力球鞋”进而到“回力”牌汽车轮胎,正泰橡胶厂逐渐成为中国民族橡胶工业的中坚。
青岛橡胶厂是山东橡胶总厂的前身,也是建国前实力较强的一家橡胶企业。1949年,青岛橡胶厂共生产汽车轮胎外胎2.58万条,内胎2.32万条。
抗战前中国橡胶业发展很快,形成以广州和上海为中心的橡胶工业中心。1931年,各地橡胶厂有70个,1934年全国已有橡胶厂74家,1936年发展到96个。这些橡胶企业制造车胎、胶鞋、胶带、雨衣、儿童玩具等橡胶制品。1931年,上海的胶鞋产量多达3000多万双,其中大中华橡胶厂为870万双。
抗战爆发后,中国橡胶工业遭到了巨大的打击。许多橡胶厂毁于战火,一些企业历尽艰辛辗转前往大后方。大中华在内迁途中设备大部分失散;利华橡胶厂内迁时,沿途靠变卖原材料支付搬运费,辗转几年,经桂林、贵阳等地,1945年才到达重庆。由于橡胶企业内迁,橡胶工业在大后方发展起来。除内迁整合企业外,还诞生了一些新的橡胶企业。1939年,爱国华侨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集资,成立中国南洋股份有限公司。次年,该公司在重庆、昆明、贵阳分别开办橡胶厂,总称中南橡胶厂(中南橡胶厂股份有限公司前身),经营翻修轮胎业务,其中重庆厂还生产胶鞋。1944年国民党政府利用美国提供的战时援助,在贵阳和重庆建了两个翻胎厂。这些内地的企业在大后方艰难的扎根,默默支援着抗战。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穿着国人自己生产的胶鞋冲锋在前线的中国军人是多么的自豪和光荣。
1945年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接收了日伪橡胶企业。其中一些工厂被卖给民族企业家或者归还原主,各地的橡胶工厂亦纷纷复工。中国橡胶企业重整旗鼓,橡胶厂由107个很快增加到496个。像全国最大的大中华橡胶厂经过恢复,已拥有6个橡胶分厂、3个原料分厂、1个机修分厂,职工数千人,在世界橡胶企业中也占有重要的一席。正泰橡胶厂拥有4个橡胶分厂和2个原料厂,职工近3000人。
1948年,全国名义上拥有橡胶厂263家,拥有炼胶机1009台,月生胶生产能力4000-5000吨,具备了很强的橡胶生产能力。但中国橡胶工业是不幸的,连续的内战,动荡的时局,萧条的经济,让刚经历了苦难的中国橡胶制造业雪上加霜,许多小橡胶厂纷纷倒闭。尽管国民政府非常重视橡胶工业,在当时国民党经济调查部在调查资料中将其称为重要工业之一,但仍然难以挽回橡胶企业悲惨的命运。1949年,中国橡胶产业衰退严重,与历史最高年份相比,生胶消耗量下降13%,轮胎产量下降65%,力车胎产量下降24%,胶鞋产量下降25%,全国耗胶量仅为1.3万吨。
建国后,面对满目疮痍、支离破碎的中国橡胶工业,我国依靠工人群众全力支持橡胶工业的发展。到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已经恢复形成了自己的橡胶工业。当然这其中有一个重要因素不能忽略,这就是那些过去留下的宝贵的技术工人和专家人才。建国前,中国曾现出大量优秀的橡胶工业工作者,甚至包括一批具有世界水准的高端技术人才,他们后来成为新中国橡胶工业、橡胶种植业的奠基人薛福基、何麟书等人,还有留学美国、专门学习橡胶加工工艺的博士林文彪,他们为中国的橡胶事业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来源:轮胎人不知道的轮胎事
编辑:宋沛洋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