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3月份,有一家合资车企曾传出过退市传闻,那就是之前的文章中提到过的广汽三菱,就在7月13日,广汽三菱汽车有限公司发布了《致广汽三菱全体员工的一封信》。
![]()
信中提到了广汽三菱6月份正式进入临时停产阶段,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员结构优化。这样看来,早在1973年就已经进入中国市场,历经了50年风雨的三菱汽车,是时候要和大家说再见了!
离开是注定的事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我曾提到过,根据广汽集团2月产销快报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广汽三菱的销量仅有330辆,同比下滑90.91%;1-2月累计销量也仅为1498辆,同比下滑79.86%。
![]()
4月的产销快报中,广汽三菱首次没有列出广汽三菱的生产和销售数据,且合并至“其他”项。而到了6月,广汽集团发布的数据中,广汽三菱的产销数据已经为“0”,这也从侧面证实了广汽三菱的停产。
在5月的时候,三菱汽车社长加藤隆夫曾表示,“现阶段还未决定撤出中国业务,但架构改革是必要的。”并表示后续将根据库存和销售环境进行调整,预计会在6月份重启新车生产,但具体的复产时间并未公布。
![]()
结果我们并没有等到广汽三菱复产的消息,反而等来了一封裁员信。
而消息传出之后,广汽三菱相关工作人员也回应称消息属实。并表示“由于(广汽三菱)销量不理想,需要暂时停产消化库存。现在属于一个过渡阶段,如果后续广汽三菱能通过调整改善经营,将恢复生产,目前复产时间不确定。”
![]()
另外相关人员还说“广汽三菱并未退出中国市场,仍然是广汽集团持股50%的合营公司。”目前,广汽三菱的股东三方正尽全力推动企业的纾困转型工作。
虽然官方强调了“并未退出中国市场”,但我仍然不看好广汽三菱,我还是认为“与其失去尊严苟延残喘,不如体面地离开。”目前广汽三菱已经没有竞争力了,并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电气化进程缓慢
二、主销车型为“换壳车”,无法被消费者认可
三、车型性价比下降严重,对消费者而言无吸引力
具体表现在文章《又有合资品牌要退出中国市场?再下一个又会是谁呢》中已经展开说过,在此便不过多赘述。
总之,哪怕广汽三菱继续苦苦支撑,未来退市也是定局。
后续如何处理
在停产之后,广汽三菱将根据实际情况,依法依规进行人员结构的优化,并尽最大努力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相信背靠广汽集团的广汽三菱,会给旗下员工一个合理的安排,这些问题不需要我们过多关心。
![]()
我比较关心的,是位于湖南长沙的三菱长沙工厂。
作为广汽三菱唯一的生产基地,设计年产能为20万辆的长沙工厂一旦闲置,将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早在3月的传闻中,就提到了“即将退市的合资车企”的生产线产能将转作为同集团自主品牌代工,那现在看来长沙工厂极有可能将产能转给埃安品牌。
![]()
在刚刚过去的6月,埃安品牌销量45013辆,同比增长86.7%;1-6月累计销量209336辆,同比增长109%。而埃安旗下的高端子品牌昊铂,也刚刚代表中国新能源汽车达成了2000万辆新车下线的里程碑。
![]()
埃安品牌的势头可以说是有目共睹,把三菱长沙工厂的产能转给埃安,确实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合资车企怎么了
还记得在去年的广州车展上,三菱还带来了一款名为L200的皮卡车型,预售价格高达27-30万元。这款车型全系搭载的都是2.2T MIVEC柴油发动机,最大净功率为110kW,峰值扭矩为400牛·米,匹配的是6速自动变速箱。
动力弱也就算了,配置方面这款车也是低得可怜,与其高昂的售价完全不匹配。而在广州车展发布之后,三菱L200也就没有了消息,至今未正式进入中国市场。
![]()
这其实也是很多合资车企的问题——售价高、配置低,性价比完全无法吸引消费者。
在以前,消费者没得选;而现在,自主品牌快速发展之后,相信更多消费者会转投自主品牌阵营。老牌合资车企可以依靠口碑和品牌影响力暂时维持销量,但一些二线甚至三线的合资品牌就很艰难了。
而且在电气化的大潮下,合资品牌特别是日系车企在电气化转型方面的迟滞,也使得它们的竞争力大幅下降。
![]()
另外,雷诺-日产-三菱联盟这样的合作形式也很尴尬,不同品牌使用相同平台的车型,进行互相“套娃”、“换壳”,像是日产这样的大品牌受到影响倒是不大。
但像雷诺、三菱这样影响力相对小的品牌,在同一市场中反而会遭到来自联盟成员的“恶性竞争”,它们的结局大家也有目共睹。
![]()
总的来说,广汽三菱就像目前合资品牌车企的缩影,电气化进展缓慢;旗下车型又没有值得消费者关注的亮点;最重要的是价格仍然居高不下,总认为凭着口碑和品牌影响力还能“只手遮天”。
殊不知它们的销量却已经持续下跌,而中国品牌车企的销量则持续上升。如果再不拿出点诚意来,相信越来越多的合资车企将成为下一个雷诺、三菱,退出中国市场只是迟早的事情!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