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不讲车,跟大家聊个事。
都说“同行是冤家”,最近比亚迪被同为中国品牌“友商”攻击举报的事情,似乎也在印证这一点。
但值得思考的是,风波主角比亚迪,非但没有把同行当冤家,反而把很多关键技术开源,分享给同行。
相比“人或谤詈,无嗔怒心”,我更愿意将其称为——格局。
![文本 描述已自动生成]()
引领行业,格局先行
说到这,我们不妨聊个题外话。
相信关注车市的人,对德系三强之间的“相爱相杀”并不陌生。无论是“过五关,斩六将,E马当先”,“别BB,就是A”,还是“宝马相伴,奔驰一生”,德系三强之间的故事,一直让车坛老炮们津津乐道。
![]()
难道是它们之间竞争不激烈吗?非也,每年无论全球豪华车市销量榜,还是中国豪华车市销量榜,都是全球汽车产业及媒体们关注的焦点。三巨头之间微小的座次变化,都有可能引发车市的蝴蝶效应。
既然如此,那它们之间为何不拼得你死我活,甚至动用盘外招除之而后快?
事实上,中国与德国汽车产业之间的差距,并不在某个技术领域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体现在整个产业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从业者的格局。
没错,街头撂地,你可以争强斗狠,甚至出盘外招,也许能压人一头,甚至能夺点蝇头小利。但要想做大,甚至放眼全球市场,想引领整个全球产业,那么没有格局是万万不能的。
于人,于企业,都是如此。
看到差距,应苦炼内功
如果说以前中国本土车企与海外汽车巨头在传统燃油机领域有巨大的差距,那么如今借势新能源大潮成功“弯道超车”的中国汽车工业,正赶上难得的机遇窗口。“二人同心,其利断金”,中国车企若能劲往一处使,甚至有可能在未来几年,实现中国品牌市场占有率5到7成,建立属于中国人的汽车“理想国”。
但想要做到这一点,离不开格局。
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格局不是攻击和诋毁同行,也不是为了抢市场相互残杀。而是专注培养并提升自身能力、研发好产品,最终赢得用户的信任与口碑。
可惜的是,随着车市竞争加剧,“盘外招”开始浮出水面。除了影射攻击比亚迪外,有网友爆料,某车企近年来还对吉利、长安、理想等同行也采取类似的举措。
其实,看到差距,某车企心急是人之常情,可以理解。但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织网。看到差距,苦炼内功,切实提升产品竞争力,才是硬道理。
![]()
写在最后:
在商业世界,有自己的规则。其实,商业世界有个著名的规则是“先行者优势”,即越是后来者,试错的空间就越少。
长期以来,我们与海外汽车巨头之间隔着巨大的鸿沟,曾经以市场换技术的我们,仍然与对方有巨大的差距。如今,在新能源“弯道超车”之际,中国汽车工业更应珍惜来之不易的机会,团结一心苦炼内功,提升体系竞争力。
如果此时让攻击和诋毁成为常态,那么给与中国汽车工业的机遇窗口,也许转瞬即逝,甚至彻底关闭。
日益成熟的中国车市,尤其正在引领全球电动化、智能化大潮的新能源汽车领域,需要更多各有所长,特色鲜明的车企与产品。车市的多元化,需要更多的包容性。
公正又有包容性的市场环境,会让市场良性竞争的同时,培育出真正有国际竞争力的企业。
如果中国汽车工业真要强大起来并引领世界,那么仅仅一个比亚迪,是不够的。我们也希望中国市场能有更多的车企站出来,劲往一处使,苦炼内功,用硬实力去赢得世界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