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 蔚来智己集体放低身价,引发了业内的广泛关注与讨论。且听汽象自媒体联合会的大咖们,对此作何分析。
“车哆哩” 王智良(本期主理人):
新势力:太难了
今年1月,特斯拉率先发起价格战,各大车企纷纷应战。蔚来曾表示绝不降价。半年关至,蔚来突降3万元,智己同日紧跟。
一般来说新车从上市到成熟,在2~3年内会经历一拨降价,这是必然。而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较快,本该在产品品牌和智能方面的竞争变成了价格及成本的竞争。
降价换市场,于特斯拉来说,是因为产能得到提升,同时也是涵盖了无数工程创新及成本控制。其中包括不限于整车集成设计、产线设计、供应链管理,甚至以毫秒级优化机械臂协同路线等;于蔚来、智己却是一步险棋。这种去库存快速让现金流回拢的做法,于新势力来说多少有点逼不得已的意思。
降价,似乎再正常不过。但是,从长远看,对于老用户的好感度和口碑的传播,用降价来刺激市场就有些简单粗暴了,尤其是对于“革命尚未成功”的新能源汽车。
市场竞争的优良法则是,产品得到市场认可之后,要想进一步扩大销量,最好的办法就是用优质的服务做好口碑,然后再让老用户推介,蔚来的做法曾如此。
今年上半年,由于经济环境恶化,车市降价成了主旋律,“掀桌子”“拆房子”屡见不鲜,车市似乎被带入“恶性循环”。本该消停,蔚来、智己又选择降价,如果老用户的心被“凉”透,正所谓杀敌一千自损八百,这样的做法于新势力实在不值。反观传统车企和跨界大厂,他们所积累的渠道、供应链以及品牌口碑,足以快速掌控因下调价格而处于无序竞争状态下的市场。
当然,要始终相信,未来会随着经济好转、政策效应持续释放、上年同期基数较低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汽车巿场会探底回升。在经济运行态势渐趋恢复的背景下,我们更期待车市多一些积极因素。
而随着车企走出至暗时刻,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新能源车企,熬过了价格大战这一波行情之后,或许会向好。过去凭新鲜感获得行业的第一波红利之后,面对行业龙头、合资品牌以及自主品牌发起的反攻,新势力想要走得更远、更稳健,还有很多功课要去做。
“车透社” 罗裕(汽象自媒体联合会2023轮值主席):
痛定思痛,卸下偶像包袱
曾斩钉截铁地说坚持不降价的蔚来,结果还是向市场低头了。
虽说蔚来优雅言之,解除了免费权益与汽车捆绑销售的模式,让用户按需选择。
但事实上,不管是怎样的变相,降价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还是,销售报表不好看,现金流中期有压力,销量欠佳对股价形成下压力。
再说智己,这次下刀很决绝,直接杀到了30万以下,智己LS7横评蔚来ES6的话,性价比也显而易见。
上汽这次也是想明白了。
应该说,这两家其实都属于痛定思痛,卸下了曾经的偶像包袱。
从品牌口碑和技术积淀看,蔚来和智己各有千秋,同时也是新势力中,比较有实力的。
将来要想终结理想的一骑绝尘,蔚来和智己,或都是中坚力量。
所以,它们的犀利出招,对于全行业的影响显而易见。
目前看,纯电动车的市场在经过前期的井喷后,这阶段趋于平缓,市场蛋糕,并未多了多少。
谁的出招够狠,就能在你争我夺中占得先机。
当然啦,决定真正战局的,不是一两款车,而是整体战略和心态。
“钟叔驾道” 徐钟:
在销量的现实面前,没有谁能不低头
“要考虑的方方面面实在太多了,凌晨三点还在反复推敲,现在是最合适的发布时机。”坚定承诺不会降价的蔚来,还是服软了。在“价格”和“价值”之间,李斌是毅然选择了后者。为什么?无非就是销量和资本市场的双重压力。
新能源车市场虽然发展得很快,但据统计,30万+的纯电动车销量其实很难攀升,包括BBA等也是压力重重。无非有两个可能:第一,行业太卷,产品不够好;第二,客户觉得不值这个价格;产品力和价格都要满足的情况下,才能达到预期的销量。
以蔚来一季度财报为例,累计交付新车和毛利率环比上季度都有所下滑,47.4亿元净亏损相较去年同期扩大了165.87%。综合以上数据来看,蔚来的运营情况并不乐观,而这只是众多新势力中的冰山一角。
资本市场层面,缺乏销量支撑的蔚来股价也逐渐走低。至于像智己这些背靠传统车企的新势力,或许并不担心资金链的问题,但眼看埃安高居不下的销量和资本市场热度,换谁都会着急。“以价换量”也许就是最直接快速的手段,从古至今都适用。
“中视汽车” 张少杰:
蔚来智己集体放低身价,面子和生存其实不难选择
6月12日,蔚来汽车自创立以来第一次官方宣布降价,并且一降就是3万元,幅度非常大。当晚,智己汽车就选择了跟进,新上市两款新车最低价到了28.98万元,这是智己品牌自创立以来发布的最便宜的一款车型。也就是说,蔚来和智己,这两大从诞生之日起就以“高端”自居的中国新能源品牌,不约而同选择了下探价格。究其原因,其实想想也很简单,“面子”和“生存”谁更重要,自己心里都有数。
首先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两个品牌的销量都不咋地。以蔚来汽车为例,今年5月,蔚来仅交付新车6155辆,同比下降12.4%,环比下降7.55%。这是蔚来汽车连续第四个月出现销量下滑的情况。而智己汽车的销量同样是很不乐观,与头部企业相比更是相差甚远。在极度强调规模效应的汽车制造业,整车毛利率是与销量直接挂钩的,而成本又通常与产品力相对应。销量上不去,甚至于卖一辆车就要亏本一部分,这是任何一家企业都无法接受的。而大部分的造车新势力,都还没有在可持续盈利能力上交出满意答卷。
有一点也值得注意,那就是此次蔚来与智己的价格体系调整,有别于年初价格战时的“流血降价”,二十选择了“降本调价”。比如蔚来剥离了原车价中的免费换电等权益,智己LS7的新入门款则取消了空气悬架这样标志性的高端配置。国内新能源车市场的竞争之激烈是有目共睹的,不仅国内的传统车企在不断的推陈出新,而且价格也是越来越往下走,就连合资品牌也对旗下新能源车型价格进行集体下探,这让造车新势力们压力可以说是倍增。
面对如此激烈的竞争压力,国内的高端新能源玩家们开始再次思考应当如何卖车,并开始调整,我觉得这是一个积极的主动选择,而不是一种被动的接受。市场比天大,这是一句再真实不过的大实话。紧跟形势,灵活调整,这没有什么可说的,毕竟生存下来比什么都重要。
“三个司机” 刘志向:
新势力价格战是条死路,做减法更有效
蔚来的股票已经从最高峰的66.99美元跌落到现在的9.4美元,排除中国概念股被打压的因素,核心资本应该完成套现离场了。那么接下来,烧钱模式不可持续,蔚来只有提升销量摊销成本并且争取保持合理的市占率。
蔚来降价的同时也取消了免费换电等福利,如果算一笔大帐的话也许更划算,可以减少系统性支出成本。至少从表面上看,这个操作近似于左右换手而已。
对于新势力而言,理想的成功是个最好的示范,其核心逻辑是不要贪多,聚焦一个需求做深做透。
接下来,也许蔚来会做减法,除了收缩福利降低官方指导价之外,对于车型的规划应该在优势产品上精耕细作。
在技术应用越来越同质化的当下,营销的作用也越来越有限,产品新鲜感褪去,新势力的价格战是一条死路。
“鬼斗车” 王魁军:
胜负仍未可分 一步错可能万劫不复
鬼哥昨天碰到了一位以前在威马工作的朋友,谈及威马失败的原因,就是因为踏错了上市节奏,与目前的爱驰几乎一样,错过了最好的窗口期,后面再匆忙更换上市市场,完全耗尽了自有资金,加之没有及时完成资本市场的登陆,失去融资管道后便一溃千里。鬼哥想说的是:自身缺乏造车资金的新势力,最怕的是断掉输血功能,即使如上市的蔚小理零,也有可能因为股价的连续下跌导致快速死亡,那如何才能保证尽量持平甚至盈利呢?或许通过降价回笼资金,甚至取消之前的各种“承诺”以减少未来支出,或许是最好的办法。智己汽车因为不太了解,鬼哥不做过多评价,但据说每个月只有3000多辆销量数据,仅此评判智己只能算是跟随者,至于能否存活还真不好说。如果说这些品牌向市场低头,更不如说他们是向资本低头,仅此而已!
“大侠上车” 任辉:
让造车新势力低头的不是市场,而是惨不忍睹的销量
自进入第二季度以来,作为曾经造车新势力阵营“三驾马车”之一的蔚来汽车,其月销量成绩由原来的万台以上,直接腰斩至六千台左右,至于小鹏汽车、智己汽车等其他品牌的销量表现,比蔚来汽车还要惨。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些销量表现较差的汽车品牌,已经在近期纷纷祭出各种降价的招数,希望能以此达到销量增长的目的。
很显然,对于现在竞争如此激烈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来说,如果这些造车新势力还不向消费者低头,或者表现出足够诱人的诚意,等待它们的将会是更惨的销量成绩。那么问题来了,对于背负超级对赌协约的蔚来汽车来说,哪怕它的销量成绩能在这波降价潮中获得复苏,但是距离达成对赌条件仍有很大的差距,既然已经选择放低身价来博取销量,那么为何不直接一放到底呢?
“W动力” 颜延:
主机厂不再是给电池厂打工
随着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动力电池需求旺盛,各大电池厂积极布局产能。从布局看未来动力电池产能将有过载风险。如宁德时代董事长曾毓群所说,动力电池行业已迈入了从“有没有”到“好不好”的新阶段。
随着动力电池的过剩,主机厂以往对电池供应商以往的过度依赖格局将改变,主机厂话语权增加后也能改变“主机厂卖车是给电池厂家打工的”现状,电池价格下浮是一定的,电动车整车价格有望降低。
此外,锂电池的龙头也将目光转向更多的新业务市场,诸如储能业务和海外市场。
不过不管怎么说,优质产能一定是市场所需的,这也能促进更高效,更安全,更具性价比的动力电池产品研发入市。
“Nice好车” 李云凯(汽象自媒体联合会2023轮值秘书长):
把价格降到人民心里去
严格来说,这波价格变动不是降价,只是推出了低价格车型。
蔚来、智己和零跑都推出了同系列但价格更低的车型,不过价格变低的同时,产品力或者权益也有减少。
值得探讨的是,为什么要推出价格更低的车型?
首先是,随着电池技术和智能化硬件日趋成熟,让入门级的配置也已经满足日常使用。比如智己推出的Urban Fit版LS7、零跑推出的舒享版C01续航都达到500公里以上,其他配置也都不差,但价格却大幅下降。蔚来也是减少了免费换电等权益,但这些并不影响日常使用。
其次,也是最主要的原因,新能源汽车的消费主体已然是普通大众。这个话题说了很多次了,为新鲜感、为性能、为配置而不太计较价格的消费者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奔驰、路特斯等传统豪华品牌也推出了更具吸引力的车型,埃安、哪吒站稳中端市场的品牌也推出了昊铂等高端车型。这些变化让中高端新能源市场迅速变成红海。这对蔚来、智己等主打中高端的品牌影响很大,车型下探就不难理解了。
以前说得屌丝者得天下。这句话太不文明了,但把价格降到普罗大众心里去,真正拥抱大众群体肯定是一条越走越宽的大路。
“阿贵看车” 凌玉贵:
新势力拉低入手门槛更多是迫于无奈?
近来,各大新势力似乎豁出去了,新车上市一个比一个低,不管是智己推出的Urban Fit版LS7,还是零跑推出的舒享版C011,抑或是蔚来ES6推出的新车,都在主打低价格、低入手门槛。有一种感觉,为了提升市场份额,新势力仿佛就开始决战了。
有人说这是新势力的觉醒,但阿贵哥更愿意说这是新势力的被逼无奈。试想一下,今年来,多数新势力销量频频下跌,且近两个月来传统车企觉醒般推出了竞争力十足的车型多少让新势力们倍感压力山大。
而另一层面上讲,毕竟汽车是大物件,拼的是综合实力,尤其是底盘调校、操探、安全等,而不是简单的续航与智能。当然市场进入淘汰赛时,品牌的综合实力尤其是财力更决定了这个品牌的生存与发展空间。而这恰恰是新势力们的痛点与弱点,却是传统车企的优势所在。于是乎,不管是蔚来也好,还是零跑,抑或是小鹏、理想等都在为了资金不断在融资,甚至远赴多地上市。
当然,在市场竞争越来越残酷的当下,拉低价格不一定能换来销量,但不拉低价格就意味着你可能提前出局了。所以,这就是当下,这就是新势力们面对的现实,残酷的现实,无奈的现实!
ps:以上排名不分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