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车以后 资讯】】6月16-24日,2023(第二十七届)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汽车博览会暨新能源汽车博览会(以下简称“粤港澳大湾区车展”)将在深圳会展中心(福田)举办。本届车展将“先行向未来”主题再进化;针对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全力配套打造主题展区;并将在开幕首日同期举办“2023未来汽车先行者大会”。
![]()
据公安部数据,截至2022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310万辆,占汽车总量的4.10% ,比上年增加526万辆,增长67.13%。2022年全国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535万辆,与上年相比增加240万辆,增长81.48%。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从2018年的107万辆到2022年的535万辆,4年翻了5倍。
而在深圳,去年新能源汽车新增近 24 万辆,全市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 76.6 万辆,渗透率达 57%,位居全球城市第一。仅在去年的粤港澳大湾区车展预定成交的逾4万辆车中,一半以上都是新能源车型,且其中大部分为中高端车型。
![]()
如果说此前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发展,仍有赖于政策加持培育,那么当“新造车运动”进入下半场,过去几年由众多新势力引领的智能化水平,及由此带来的差异化用户体验,无疑已成为新的竞争着力点和购车核心指标。车机、大屏、音响(更离谱的说法是冰箱、彩电、沙发)“新三大件”的消费决策权重,开始压倒发动机、变速器、底盘“老三大件”。
而这,恰是创新之都深圳的传统艺能和优势产业。
![]()
当前,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一超多强”的企业格局初步形成,全市已培育年产值千亿元企业1家、百亿元以上企业4家,10亿元以上企业超过22家。
事实上,从国内外业界到公众,对华为到底造不造车、比亚迪全产业链模式的密切关注和广泛热议本身就说明,随着未来汽车产业链价值重心转移、技术和产品竞争逻辑演变,未来汽车产业链、价值链将如何重塑,大家都想暗中观察“带头大哥”先行先试,以便后来者“摸着石头过河”。
![]()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深圳“新能源汽车产业城”的产业形态已经轮廓初显。深圳已经具备较为完整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链。
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是汽车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信息通信、交通运输等行业深度融合发展的新兴业态,产业链条长、科技密度高、带动作用强。深圳已初步形成以比亚迪、华为等为龙头,以雄厚的汽车电子产业为基础和主体,以三电、智能驾驶软硬件、ICT增量零部件、充电储能等设备和基础设施及相关应用服务为前沿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形成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生态闭环。
不仅如此,截至去年,广东省汽车产销量连续6年全国第一,汽车产业也首次实现了超万亿元营业收入。其中,粤港澳大湾区的“9+2”城市群,不仅是承载产业发展的主体,更是汽车消费的市场腹地。这一人口超过8000万的超级城市群,在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出台时,经济总量刚过10万亿元,三年之后已突破13万亿元。进入全力拼经济的后疫情时代,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加深、要素流通加速,创新之都深圳作为大湾区核心经济引擎的带动引领作用必将进一步凸显。港澳地区在金融、科教、研发,乃至汽车文化和赛车运动方面的优势,也必将与深圳等大湾区城市的产业优势进一步联动交融,在“双区”驱动、“双区”叠加下迸发全新活力和动能。
![]()
毕竟深圳是人均购车单价、人均换车速度、新能源车年销量均全国排名第一的城市,被誉为“新能源汽车之都”,更致力于高水平建设新一代世界一流汽车城。在2022年比较低迷的汽车环境下,9天展期中总销售额达102亿元,这无疑也成为车企们发力“带货”的主战场、提振汽车消费市场的试金石。2023年,上海车展亮相的1200款车型,全球首发的93台新车,64台概念车有望在粤港澳大湾区车展接受最前沿市场的检验。
![]()
本届车展还将充分发挥毗邻港澳的优势,充分落实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联动港澳加强交流,开展经典车(珍藏车、古董车)、高性能改装车、赛车巡游,组织汽车文化沙龙、主题科技日等一系列促进粤港澳大湾区“9+2”城市群一体联动的融合性文化体验活动,并探索向港澳消费者介绍推广国内新能源和智能化车型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