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我小时候的北京,经常会有沙尘暴,漫天的黄沙甚至把太阳都遮住了,后来也不知怎么,沙尘就消失了。直到长大后我才知道,原来是一片人造森林成为了阻挡风沙侵袭首都的最后一道防线。而本次《尘埃之旅》我将探寻这片森林背后的故事。
东经114°,北纬41°,这里是河北省北部与内蒙古南部交接的塞罕坝森林。谁能想到几十年前这里曾是一片荒漠,只要内蒙一刮风,河北等地就会被黄沙笼罩。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国家下定决心要在塞罕坝建一座大型林场,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300多名职工响应国家的号召来到这里,开始与黄土沙地斗争,平均年龄不过二十余岁。
![]()
塞罕坝御道口林场在1953年建场,之前这里是“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一片荒原沙地。原先这里一年一阵风,从春刮到冬天,全年的无霜期只有90天左右,9月份就已经进入冬季了,最低温度能到零下43摄氏度,昼夜温差巨大。
除了要克服种种问题外,当时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树苗的成活率。头两年,每年基本都是是种植1000多亩的树苗,但成活率连10%都不到。问题的根本就处在外面运过来的树苗很难适应坝上寒冷空气,所以大家决定自己育苗,成功的将成活率提升到95%。
![]()
当大家都以为胜利在望的时候,灾难却再次来临,77年和80年坝上连续遭遇自然灾害,这对于林场工作人员的打击是极大的,就好像看着自己的孩子一样,那滋味别提多难受了。但接踵而至的打击并未让我们失去信心,后来几代人在坝上造林68万亩。
![]()
从1953年的不毛之地变为现在的百万亩绿洲,这便是塞罕坝的人间奇迹,当然这些都离不开这三代护林人的努力,让塞罕坝成了京津冀地区的屏障。而现在,塞罕坝精神也将继续传递下去,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