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315”,微信朋友圈一早就刷起了央视315晚会的广告。连“CCTV315晚会”这样的摇钱树招牌都要寻找流量入口,都要蹭热度,一下让人觉得世道真是变了。
每年315都要让各个车企如履薄冰,生怕自家被315点名。而用户对汽车的关注点也是覆盖全面,从轮胎到发动机,从耗油到售后,而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奥迪这一次,居然跟白血病攀上了关系。
![]()
回顾之
先来回顾一下整个事件,3月11日,一篇名为《他们都买了奥迪车,他们都得了白血病》的文章在微信朋友圈以及其他社交网络引起极高关注。文中,有六位自称购买并驾驶奥迪车的车主或车主家属患上了白血病,并且着六人中有四人是急性髓系白血病。其中,来自北京的车主方某在驾驶了奥迪Q5车5个月后,开始出现中毒反应,一年半左右后被确诊为白血病,并在13个月后死亡,从购买新车到死亡不到3年。此后,方先生的爱人和其他奥迪车主共同写下了这篇文章,访问量很快达到10万。文中列举的6名受害者,他们的姓名不一样,性别不一样,年龄不一样,所在地点不一样,开的车型也不一样,就连车辆的出产日期都不一样,唯一的相同点就是他们都购买了奥迪的车型。
![]()
整个事件的发酵速度也是非常快,这一个个触目惊心看似偶然的“巧合”,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也让不少车主难辨是非。
这次事件也说明了流量时代,吸引流量的行为使用上了各种手段,比如时机、小号发布、集中转发、各类群转发,以及有噱头的标题。并非偏颇某一方,奥迪在整个事件中的确是流量时代的受害者。
追溯之
在这里,我们先不急于下结论,也不为奥迪做辩驳,冷静分析下整个事件。
![]()
对于白血病,多数人只是耳闻,并不了解,白血病的致病因素有四个:病毒因素、化学因素、放射因素以及遗传因素。对于此次事件,可以确定的是应该不会涉及病毒、放射和遗传这三个因素,那么剩下的就是化学因素了。很多车主在购车之后会选择要么开窗通风,要么往车内喷香水或者放置橘子皮等来遮盖车内的气味,但大多是人是不会去为车内异味做一个系统检测,这也成为了日后投诉缺少证据的一大问题。
澄清之
在这里很多人可能会翻出历史, 2013年央视315特别节目《豪车里的怪味》《豪车里的怪味后续:“沥青阻尼片”到底来自哪?》称,奥迪车的异味来源之一是一汽-大众使用沥青充当阻尼片。由于沥青阻尼片紧贴车身钣金,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日照,沥青阻尼片会自动降解,降解过程中会释放大量有毒的多环芳烃气体,是一种常见的高活性间接致癌物。
![]()
说到这里,请各位稍安勿躁,奥迪已声明,一汽-大众国产奥迪车型和奥迪在全球范围(包括德国本土)生产的车型上都使用了“改性石油沥青阻尼片”,不是含有致癌物质的“煤焦油沥青阻尼片”。既然不是含有致癌物的材料,放在奥迪车上又怎么会成为白血病的罪魁祸首呢。
![]()
沉淀之
对此,奥迪官方也于近日做出了回复。11日下午奥迪客服投诉专员回应,其未掌握有奥迪车异味致病情况的反馈。对于网文反映车内异味的情况,该专员称,2016年4月以后生产的奥迪Q5、A4L、A3车型,经过升级已不存在异味问题。2013年9月至2016年3月生产的奥迪Q5,若存在异味,可到全国任一奥迪授权的4S店进行检测处理。另有媒体报道,一汽-大众奥迪总部相关工作人员对此事的回应是:公司已经注意到这件事,也对这些车主的遭遇感到遗憾,但车主患癌与奥迪车无必然联系。
其实,除了奥迪,还有很多车型都有被投诉车内异味重的情况,如奔驰、宝马、雷克萨斯、本田和丰田等,都曾因异味问题被投诉。
![]()
责任之
虽然奥迪车主患病与车内是否污染都无法断定,但另一方面来看,未涉事的车企不应该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而是居安思危自查自家的车辆问题,以避免不会再有机会被扣上下一个致癌“白血病“的帽子。
事情发酵到现在,需要我们脱离网上形形色色的报道,不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兼听则明,偏听则暗,维护事实真相。315只是公众和用户维权的方法,真正的目的即产品的质量保证。车企的责任是做好产品,把好生产线上的每一关,公众则是监督警醒,兼听则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