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补”退出历史舞台 新能源 “后补贴时代” 拉开序幕
汽车品评 2022-12-17 00:20:12 0
![]()
![]()
在官方补贴政策结束之后,压力自然会来到车企的身上,市场也必然会迎来改变。政策扶持是国家对于市场的态度,也是行业发展的助推剂。众所周知,我国新能源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并随着渗透率的不断上升,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市场,均离不开官方为车企提供的高额补贴政策牵引。从最初的政策驱动,到转移至市场驱动,补贴在调整中不断优化,在优化中不断退坡。时至今日,根据财政部等四部门发布的《关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历时13年之久的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政策将于12月31日正式终止。当前是国内车市的传统旺季,各大车企之间照例上演着收官大战。但与往年大不相同的是,年末大考、“国补”退出、成本上升等因素叠加效应的出现,为本就持续升温的汽车消费市场又添了一把火。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在焦虑持续蔓延之下,车企也纷纷做出新的消费策略调整,试图奋力一搏“销量冲刺战”。一时间,市场中划分出“涨价”与“保价”两个阵营,完成任务的强势品牌发布提价计划,同时也有多家车企公布“限时保价”以期利用年底的“翘尾”完成全年目标。其中,作为国内目前新能源汽车销量的霸主,比亚迪率先涨价,随后广汽埃安、东风EV、天际汽车等车企也选择了这一“涨价”阵营,并先后宣布上调旗下产品价格,上调幅度在2000元-8000元不等。而另一边,由小鹏、欧拉汽车、吉利汽车、奇瑞新能源、岚图汽车、长安深蓝、AITO汽车、哪吒汽车、飞凡等多家企业则选择了“保价”阵营,并相继出台了各自的“限时保价”政策,展现出十足的诚意,号召消费者把握时机,乘上“国补”末班车。此外,区别于前面两方阵营的“主旋律”,少数跨国车企例如特斯拉、奔驰、福特电马等却选择“放下身段”,展开了“逆势”降价的操作,同样旨在号召消费者把握“窗口期”,完成销量目标的年底冲刺,争夺市场分额。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一直以来被誉为行业“风向标”,敢于在整体行情尚未明朗的当下提出涨价计划,源于其提前实现全年销量翻倍目标的风光市场表现。今年以来,比亚迪对销售价格共进行了三次调整,并累计调价与国家补贴退坡额度几乎持平,每一次涨价都备受市场关注,但此次第三轮涨价却未能引发同行们大批跟风效仿的举动。相较于比亚迪而言,虽然也有部分车企选择加入涨价阵营,但对于他们而言更多的实属无奈之举。归根结底,政策变化带来的连锁反应是必然的,无论是涨价、保价、或是降价,车企们都为达成一个统一的目标,即抢收订单。可年末的冲击,是否会透支掉车企明年的业绩表现,现在一切都尚未可知。“国补进入倒计时,但中国新能源的发展还远没有结束。中国乘用车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曾表示:“来自新能源汽车补贴的力量是长期的,也是有效果的。”从最初的萌芽期,首次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补贴,并同时启动“十城千辆”工程;再到以城市为主体,新能源补贴由试点走向全国,由公共领域走向私人领域;中国新能源汽车从零开始,实现了技术、产品到整体规模的大幅提升,并已经完成了产销规模上的基本领先。但不可否认的是,在这13年间取得的成功中,也不乏钻政策空子,所引发的骗补案件屡屡发生,以及部分缺乏自身实力的企业天天盯着补贴和政策浑水摸鱼,扰乱市场良性的发展。当前的中国新能源产业较十多年前有着天翻地覆般的区别,所要面临的问题也有很大不同。从新能源汽车整体总量上来看,虽然很可能不会因此下滑,但短期内带来的影响是必然的,增速放缓、涨价潮、加剧与燃油车的竞争,都无可避免。不过,从各方综合分析来看,虽然进入“后补贴时代”会陷入短暂的不确定性阶段,可对于促使整个行业进入良性循环和健康发展是有着积极作用的。自此,车企需要更加过硬的技术实力、以及更加优质的车辆性能、智能化层面的提升和日益完善的配套设施,才能在残酷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站稳脚跟。反之,弱势品牌在没有政策的帮助下会变得愈发艰难,在新一轮淘汰赛中出局。新能源汽车犹如成长在温室中的孩子,而孩子也终要学会独立迈入社会。目前,中国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的消费习惯已经初养成,新能源市场已完全具备市场导向的基础。在此背景之下,政策退出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此,现阶段只有让市场真正的从“国补”的“庇护”下抽离出来,才能迎来符合发展规律,且更为高质量的产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