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很多人和很多城市而言,刚刚过去的11月,是一个很不好过的11月。
寒冬的冷风裹挟着疫情管控带来的连锁反应,也让整个汽车市场笼罩在不乐观的阴云中。
一边是在新能源汽车市场持续增长,一边是多家车企接连陷入困局,眼看着像是优胜劣汰的浪潮正在加速席卷而来。
那么十一月又有哪些劲爆的车市大事件?请看本期车市红黑榜。
• 红榜 •
01 新能源销量:极氪生猛,蔚来回暖
如今的新能源销量榜单,可以说是一个月变一个样。
但唯一不变的是杀疯的比亚迪。
11月,比亚迪直接干到了230427辆,同比增长134.3%,环比10月也上涨1.3万辆了。更值得鼓舞的是,比亚迪乘用车出口超12000辆,首次破万,环比大涨20%。今年前11个月,比亚迪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162.8万辆,同比增长219%。
按照目前销量表现,比亚迪全年销量大概率会落在180-190万辆之间。路透社更指出,2022年比亚迪销量或首超大众。这就是绝对的力量。
不过,比亚迪夺冠向来是没有悬念的,要说11月最让大事君惊喜的,则要数极氪。凭借001一款车,极氪11月交付了11011 辆,同比增长447.3%,环比增长8.8%,月交付量持续破万。
此前极氪全年销量指引是7万辆,目前全年累计销量达到66611 辆,这意味着,极氪最后一个月轻轻松松就会超越指引。
其次,蔚来和理想两位曾经的头部,也算是重新夺回了些许荣耀。
理想汽车以15034台的成绩在新势力阵营中排名第二,仅落后哪吒汽车38台,再次刷新了自己的单月交付纪录,同比增长11.5%。这对于正处于L8 L9产能爬坡阶段的理想来说,确实是十分生猛的表现。目前理想全年累计销量已经达到112013辆。
蔚来虽落后,但也值得鼓舞。11月蔚来共交付新车14,178台,同比增长30.3%,环比增长40.9%。其中,今年开始交付的三款新车型ET7、ES7和ET5交付量均稳步上升,达11072台。
目前,蔚来年内累计交付新车已经达到106,671台,同比增长31.8%。这是这家曾经的头部新势力首次实现年度交付破10万台,而11月1.4万辆的表现也算是不辱使命地保住了头部的头衔,在造车新势力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哪吒和理想。
此外,埃安仍然是除比亚迪特斯拉以外的第一名,11月销量 28765 台,同比增长 91%。虽然同比增速有所下滑,但是1-11 月累计销量已经达到241149 台,提前实现全年销量翻倍,也算是十分稳健的进步。
至于背靠华为的问界,11月交付量只有8260台,环比降低31.3%,是今年3月交付以来的首次环降。官方说是受重庆疫情影响,但是很难不让人联想到中保研碰撞中问界M7弯折的A柱。
至于和蔚来理想齐名的小鹏汽车,目前仍在艰难跨越自己漫长的冬天,11月交付5811辆,环比+14%,同比-63%,1-11月累计交付10.9万辆。总而言之,就是内忧外患,难。
整体来看,进入年末,大部分新能源车企同比增速都呈现明显的减缓趋势,一改上半年动辄增长超100%的大热态势。乘联会最新预测数据指出,11月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零售量预计约为60万辆,同比增长58.5%,相比10月73.5%的水平明显下滑,环比增长约8%。
面临2023年即将取消的购置税补贴,近期陆续有车企提前预告涨价,并通过车企为用户兜底国补的形式,来以涨逼订。不过,在疫情的经济阴霾下,这种刺激手段能否为12月带来一阵“小阳春”,还真不好说。
• 黑榜 •
01 特斯拉:说不清的刹车,停不下来的召回
11月处于风口浪尖最高处的,特斯拉当仁不让。
月初,潮州Model Y“疑似失控”事件造成2死3伤,目前仍未有明确调查结果。
无独有偶,11月下旬又有汽车博主爆出,身边的朋友亲身经历了Model Y刹车动力短暂的失灵,同时,特斯拉方面也承认在车辆黑屏重启阶段,监测到动能回收固件有报错异常。
这还没完,23日和28日在台北和台州街头,接连出现了特斯拉车型异常加速造成的事故,其中台州事件又造成了2死1伤;24日又有网红爆料,疑因Model Y起火,导致车库内价值超过5000万的十多辆豪车被付之一炬。
虽然以上事故只有一宗被证实是特斯拉的问题,但是铺天盖地的负面事件,很难不让消费者对特斯拉的可靠性产生质疑。
除了事故之外,近期特斯拉在华召回事件也明显变得频繁,11月下旬召回了8万辆,12月第一天又召回了40万辆,全年累计召回80万辆,共发起7次召回事件。
虽然大部分召回都只是以在线OTA的形式快速完成,但是这难免进一步加剧消费者对特斯拉软件安全的忧虑。
科技应该是用来为生活带来便利,而不是为用户徒增焦虑的,建议马老板还是长点心吧。
02 恒驰:没有人会觉得可惜
恒驰如今有多惨,相信就算是村口的小老头都已经有所耳闻。
10月交付了绝无仅有的100辆恒驰5后,很快就被爆出车机屏幕文字“错乱”、刹车异响,表显剩余12km时车辆突然趴窝等低级技术问题,所谓自适应巡航功能更是不可用。
单从产品品质上来说,恒驰是翻车无疑了。
车造得这么烂,企业经营状况自然不会好到哪里去。
11月下旬,就有知情人士透露,恒大汽车天津工厂计划裁员 60%。12月1日又有多地多家恒驰销售人员爆料,自己于近期被告知将停工停薪,拖欠薪资数月。2日,又有消息爆出,恒大汽车广州工厂已出售给广州某国资车企,内部要求全部员工在月底前搬往天津。
更夸张的是,12月2日还传出了恒大汽车集团总部将解散,以及许家印遭遇不测的传闻,虽然消息最后被辟谣,但是对于如今已然是残垣断壁的恒大集团来说,发生什么事大家都已经不觉得奇怪。
事实上,从“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的造车模式开局,就早已预料到恒驰的崩盘,如今加速衰亡,自然也没有人会觉得可惜。
03 威马:从“TOP3”到谷底
“愿意和王兴兄弟@美团网王兴 打个赌,请众网友做见证,威马一定会是Top3之一。”曾经的沈晖有多嚣张,眼下的它就有多不堪。
从去年的锁电风波之后,威马的销量是一泻千里,10月已经跌到了千辆水平。在销量崩盘的背景下,11月威马正式向内部员工发布了内部信,宣布公司全员降薪,全员高管打5折,其他员工打7折,并取消了各种补贴和奖金。
除了降薪,近日又有媒体报道指出,威马汽车上海总部已启动裁员,同时外包公司人员也在大规模离开。上海的威马门店更是从20家左右骤减到12家左右。
遭遇挫折并不可耻,但更让人失望的是,沈晖在最新的采访和全员信中,只想着将如今的颓势推卸给全行业的“寒气”,丝毫不提自己在产品策略和用户服务上的摆烂做法。
这意味着,沈晖对于当前威马的局面根本没有真正的反思,更不会像小鹏那样对自己实施大刀阔斧的改革。
可以预见,眼下紧急收缩,要靠压榨员工工资过冬的威马,很难再恢复往日繁荣的景象,至于港股上市自然也变得遥遥无期,新车M7更可能直接胎死腹中。对此大事君维持此前的意见:威马大概率是挺不过2023年了。
04 问界:A柱弯折,销量折戟
正如前文所说,今年3月交付以来的首次环比下滑,对于问界事关重大。虽然官方说法是因为重庆疫情,但是问界M7弯折的A柱肯定也脱不了干系。
11月上旬的中保研碰撞中,问界M7和宝马X5、理想L9、领克09等几款SUV,在车内成员安全指数上都获得了优秀的评价,但问界M7是水分最大的。
在25%偏置碰撞中,问界M7 A柱明显弯曲,而其他三款车型则完好无损,而且,问界M7侧面头部保护安全气囊展开后前方覆盖范围有限,而其他三车全都是“覆盖范围充分”。
在侧面碰撞中,问界M7 B柱与驾驶员座椅中心线之间的距离只有14.5cm,只有其他三车一半的水平。在车顶强度方面,问界M7的峰值载荷和载荷质量比都是四款车中最低的。
可以说,问界M7被动安全在四款车中全面垫底。消息一出,直接把问界推到了风口浪尖,更实锤了问界M7是东风风光iX7换壳这一说法。
余大嘴说问界M7的目标是超越百万豪车的体验!如今这安全品质,别说百万,甚至连作为三十万级别SUV的底线都达不到。
华为加持赛力斯代工的方式确实成功俘获了许多消费者的芳心,可惜赛力斯的品质没能跟上,一旦翻车,砸的就是华为的招牌。
05 法拉第未来:没有未来
原计划,法拉第未来要在三季度交付。
你没猜错,为梦想窒息的贾老板又跳票,而且明确表示,年内交付不了,2022年以后还需要额外的资金,以支持FF 91的生产。
作为全国公认的韭菜黑洞,法拉第未来仍旧如往常那样让人觉得没有未来。
就在11月的最后两天,贾跃亭让中国区CEO陈雪峰替换了全球CEO毕福康,FF的产品执行负责人Robert Kruse也正式辞职,频繁的人员流动让混乱的内部局面昭然若揭。
这两年来,执行董事离职、全员降薪、做空机构质疑、股价跌至冰点、订单造假……FF的风波是一波未平三波又起,不过似乎已经没有人在乎贾老板的死活,那些被贾老板割了韭菜的投资人们,自然也不盼望他真的能下周回国了。
而这一次,贾跃亭又说离首车交付“仅剩一步之遥”,还说会尽快公布首批交车时间表。
你觉得还会有人再信吗?
业内人士表示,即使FF拿到了新一笔融资,也难加速FF91的量产时间。同时,从FF91定价来看,即使其量产,也很难卖出。
而法拉第未来眼下0.311美元的股价冰点已经给出了明确的答案:凉。
06 长安:广告是为了增加开机的仪式感
车机弹广告的骚操作在友商身上已经被骂了无数遍了,但是长安还是执意要以身试险。
11月下旬,有不少长安车主反映,车机系统开机时被强制弹广告。不过长安售后却十分理直气壮地说,出现广告是正常情况,相对其他企业来说,长安的广告时长较短,目前不会修改。更奇葩的是,长安还说广告是为了增加开机的仪式感。
今年以来已有大众、奔驰等多个品牌被曝“车机广告弹窗”,而这些前车之鉴无一例外都被网友喷得体无完肤。
如今长安不以为耻反以为荣,这表明,目前政策上对于这类行为尚未有明确可行的限制举措。但是未被政策限制不代表这就是正确的,这种罔顾消费者需求和安全的做法,在汽车智能化的时代,必将成为冲击品牌形象的一大毒瘤。
更讽刺的是,大部分涉及车机弹窗的车企,本身车机智能化水平就弱,如今还搞这种适得其反的宣传方式,无疑是对品牌智能化形象的加码打击。
07 奔驰:召回王当仁不让
11月内,我们的召回王奔驰再度发力,月初月末两次召回累计召回了20万辆。
四个批次分别涉及45135辆C级车、131924辆进口GLE SUV、GLS SUV、29251辆进口GLS SUV、3041辆C级车。
其中原因包括渗水造成的电路起火,车窗玻璃装饰条脱落、变速器支座焊缝开裂、座椅靠背锁止机构未按要求安装等,真的是五花八门。
截至目前,奔驰2022年在华累计已经发起了11次召回,累计43.85万辆次。其中新能源车型更是可以用全军覆没来形容。
可以说在召回方面,奔驰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当仁不让的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