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定有不少朋友觉得楼兰就是一辆大号奇骏,内部用料也好不到哪儿去,在没拆之前,我们也这么认为,然而......
![]()
拆掉楼兰的前保险杠,能看到防撞梁上有一根宽大的行人保护泡沫。但没有主动引擎盖弹起功能。
![]()
拿掉保护泡沫后,出现一根白晃晃的铝合金防撞梁,截面成“日”字形,整体呈弓形,厚度为4.19毫米,相当的结实,但美中不足的是宽度占比只有62.8%,在实际碰撞中,缺乏对左右悬架的保护,小面积偏斜碰撞也会吃亏。
![]()
之前我们拆过奇骏,很明显能看出楼兰与奇骏在防撞梁部分有着天壤之别。根本不是什么大小号的关系,反而和同平台的天籁很类似。另外,楼兰的前纵梁很粗壮,副车架与纵梁之间还有固定点,也就是说,如果楼兰真要怼谁一下的话,对方一定会很惨。
![]()
![]()
前吸能盒虽然不是铝合金材质,但设计了两个圆形吸能盒,圆形吸能盒在变形折叠时的吸能效果最好。设计两个是因为这辆车的纵梁实在是太粗了。
![]()
另外,我们发现了新能源车上必须安装的发声小喇叭。尽管这辆车是混动车型,但并不能依靠纯电动行驶,发动机也是时时刻刻处于工作状态,所以这个提醒装置,其实没什么用,只是法规要求而已。
![]()
拆掉后保险杠,同样看到一根白晃晃的铝合金防撞梁,并且也带有一根粗壮的保护泡沫。我们发现后防撞梁使用保护泡沫的车型并不多,绝大部分国外的日产车上都有,但国产后都被减配了。
后防撞梁的厚度比前防撞梁还要厚, 达到了4.3毫米。后防撞梁宽度占比与前面相同,也是62.8%。
![]()
楼兰的后防撞梁和奇骏相比,至少高出两个级别,和美版天籁同级。但国产天籁进行了减配,铝合金后防撞梁加保护泡沫已经被辊压钢板替代。
美版的日系车其实在用料方面比国内好得多。也许是楼兰销量太小,东风日产都懒得减配,反正不管怎么说,国产楼兰依然保留了美版楼兰的公路坦克风范。如果你开一辆普通车,要是低速追尾一辆楼兰或者被它追尾的话,结果都不会好。
![]()
钢质的后吸能盒是可拆卸结构,并且有打孔和溃缩诱导槽。
![]()
后防撞梁的位置凸出于后尾门,而且还有厚实的泡沫,因此在低速碰撞中,能起到相应的保护作用。
![]()
为了让大家对于车型安全有一个比较直观的概念,我们加入了原车型的欧洲或北美碰撞成绩。目前美国的IIHS和欧洲的NCAP碰撞测试相对比较公平公正。但国产后的车身加长或减配都可能有影响,因此碰撞成绩仅供参考。这辆楼兰在北美地区销售,目前只有IIHS的碰撞成绩,总体来看车体安全还是相当优秀的,大灯照明比较差。
别撞它,也别被它撞!
楼兰的铝合金防撞梁确实很给力,并且前后都有保护泡沫,无论是保护行人,还是保护车辆自身都能起到很大作用。从防撞梁这方面足以证明,楼兰并不是大号奇骏,这哪是奇骏啊,这是一辆比较纯粹的美国车,并且是一辆非常结实的美国车。如果把这辆车比作“公路坦克”,一点儿也不为过。所以如果在路上看到一辆楼兰,千万别自作聪明的认为日本车比较脆,不经撞,殊不知,一旦发生低速碰撞事故,最惨的可能是你自己。
另外,之前我们提到过,楼兰起初定位于北美市场,因此整体的用料标准非常高。从前后防撞梁就能发现,排名靠前的日系车几乎都是最初投放到北美,后来国产的车型(未来得及减配),除了“美国家里有矿”之外,也有可能与美国人的造车理念、严格的法律法规以及公平公正的碰撞测试有关系。
无论怎样,目前来看,这辆楼兰防撞梁的用料相当不错,那么底盘情况如何,用料是否也如此厚道呢?请继续关注后续的拆车内容。
日产楼兰防撞梁评分
![]()
![]()
![]()
长按点击“识别二维码”,进入车商城
![]()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车商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