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一名女车主在驾驶新买的一汽-大众ID.6 CROZZ时,使用车载导航行驶,中控触摸屏突然出现弹窗广告,遮挡了使用中的导航信息。对于一个以安全著称的国际汽车品牌,会对如此大的安全隐患视而不见,令人震惊。试想一下,这位新手女司机如果正在一个不熟悉的岔路口,被突然弹窗搞得一片慌乱,对着中控屏胡乱按一通,后果细思极恐。
而更令人意外的是,一汽-大众针对广告弹窗事件的傲慢态度。事情发生后,一汽-大众辩称,这是面向车主的“关怀行为”,为系统自动推送。“今后如果有活动还会发弹窗广告”“如果车主不想要这个广告,可以关闭”……客服接到客户投诉时,一直试图向车主说明弹窗内容非广告。
其实,无孔不入的广告早已对车机中控大屏虎视眈眈。前有蔚来“推送”,今有大众“弹窗”,在汽车向智能化、电动化发展的趋势下,车机大屏已经成为越来越多汽车的标配,由此引发的投诉案件也日渐增多,弹窗广告就是其一。在车主强烈抗议下,虽然一汽-大众公开致歉,并表示不再推送此类消息,但从国民神车到“人人喊打”,一汽-大众快速走下神坛,让人唏嘘不已。
“推荐购车有好礼!单车成交至高可获12000积分。”弹窗信息窗口内有两个按钮:“查看”和“取消”,要恢复导航界面得先按下“取消”键。
说是用户关怀,可弹窗信息占据了屏幕近半面积,将导航行驶信息几乎完全遮挡,对于这样的“用户关怀”,网友表达了强烈不满。
“想不骂大众都不行,这个车机本来就低能,现在还搞这些!”
“智能电视了解一下,启动车子先看一分钟广告才能让你挂档可还行?”
“VIP踩刹车随叫随到,普通用户踩刹车先看30秒广告。”
“再来个连续包年会员可以免除开门广告,购买超前启动黄金会员可以免除启动广告,普通道路买‘爱驾驶会员’,高速公路还需要额外购买‘银河驾驶舱会员’。”
“脑洞大开”的网友充分发挥着想象力,如果对中控屏广告不加以约束,很有可能会像如今的智能电视、智能手机一样,滑向失控。不过,车机又与手机、电视不同,后两者的弹窗广告不会存在安全隐患,但驾驶汽车是需要高度集中的事儿,一有干扰,后果不堪设想。
许多网友也表达了担忧:“根据我个人经验,这种广告百分之百会分散司机注意力,并极大可能引发交通事故。问问自己,为什么讨厌弹窗,开车为什么不让看手机?”
如今,汽车中控大屏已经成为智能标配,并且屏幕越做越大、越做越多,将汽车变成“大号移动手机”也已成为许多汽车企业的终极目标。
小艾见过最夸张的一款屏幕是已经销声匿迹的拜腾M-Byte,这是一款拥有122厘米共享全面屏的概念车,车内可以看到整个大屏从左到右横亘于驾驶舱,系统设置、娱乐APP、车载导航、音响系统、底盘调校……一个大屏简直是包罗万象。鉴于现代人对手机等电子产品的重度依赖,不少车企相信,车机大屏也存在巨大潜力,自然会想方设法地去提高用户的黏度。
随着汽车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弹窗推送变得越来越容易,而在新能源汽车“赔本赚吆喝”的当下,服务领域会不会成为车企开辟的“新战场”?总之,中控屏出现弹窗广告绝非偶然,这一点不能不引起高度警惕。
一年前,蔚来汽车的车主也有过类似困扰。当汽车在行驶中,中控屏弹出新产品广告页,将导航界面挡了个严严实实。蔚来汽车回应称:这不是弹窗广告,是车主误点通知栏后的推送广告。即便如此,对于车机端该不该存在广告的质疑一直不绝于耳。
从蔚来车机误点接收到推送广告,到一汽-大众的“关怀”弹窗,都给驾驶中的车主受到干扰——屏幕被遮挡,安全隐患不容忽视。车主认为,厂家对车机系统设计的基础逻辑应该是,保证界面简单、流畅的同时,尽可能地丰富内容和提高功能性,而与驾驶无关且对安全带来干扰的任何信息,都应该坚决说“NO”!
以一汽-大众的消息推送为例,厂家负责人认为,弹窗是面向车主的关怀行为,并非广告,因为主要内容是为了提醒用户保养、品牌活动邀约等。如果这样的优惠告知是通过手机端推送给用户,就不会引起沸沸扬扬的舆论风波,而在车机端呈现,本身就是一大BUG。广告也好,消息也罢,都不应该打着用户的旗号,干着损害用户利益的事儿,令用户关怀彻底“变了味儿”。最后,一汽-大众也公开致歉,表示已经停止了此类消息的推送。
小艾了解到,车机系统的弹窗并非个案,除了原厂车机系统可能存在弹窗外,来自第三方的APP也会出现中控屏弹窗,而且这种情况目前还处在监管的“真空地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七条规定,消费者在购买、使用商品和接受服务时享有人身、财产安全不受损害的权利。这意味着,车企、广告推送者应当尽到保护消费者人身财产权安全的保障义务,如果消费者能够证明,确因车辆屏幕弹窗广告造成交通事故使人身财产受损的,车企及广告推送者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并根据过错责任划分比例赔偿受害人。
如果真的因为弹窗广告导致驾驶员分神而发生了意外,车主,车厂、第三方APP之间的责任该如何划分?
试想一下,消费者在惊慌失措中,很难保存对自己有利的证据;拥有强大后台数据的车企又怎会将“脏水”泼向自己?很显然,治理中控屏弹窗问题的难点在于权责界定,而消费者面对强势的车企,可谓“蚍蜉撼大树”。也许,只有新的举证规则出现,才能真正维护消费者的合法利益。
好消息是,关于广告随意弹窗的问题,已经引起了有关部门的注意。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联合发布了《互联网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管理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定),新规定于9月30日起正式实施。
新规定明确表示,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必须以服务协议等方式明确告知用户弹窗信息推送服务的具体形式、内饰频次、取消渠道等,充分考虑用户体验,科学规划推送频次。
同时,不得对普通用户和会员用户进行不合理的差别推送,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或者影响用户关闭弹窗,弹窗信息应当显著标明弹窗信息推送服务提供者身份。
不过,这项规定,更多是针对在普通电子产品的APP弹窗,比如新闻资讯类等,但具体针对车机的弹窗管理似乎在新规定中并没有细化。汽车中控的弹窗广告是否具有合理性,依然值得探讨,甚至需要从立法角度,对行驶中的汽车弹窗广告予以明文“禁止”。
人民日报评论指出,鉴于中控屏及车机系统关乎行驶安全的特殊性,弹窗广告、车载应用等,还需相关部门出台专项规章制度进行规范,避免弹窗乱象在新能源汽车中控屏上重演。
对车企来说,追求利益无可厚非,不过,通过广告吸引客户关注也要以安全为底线。曾经以承袭德系安全品质著称的一汽-大众,如今却步入造车新势力弹窗的“后尘”,真是一次自砸招牌的不明智行为。
作为国民神车的大众汽车,为何会一步步走下神坛?口碑的直线下降是不得不提的硬伤。在老一辈消费者心中,一汽-大众曾经是安全、皮实、高级、德系品质的形象,曾经的产品不惜以“技术过剩”来坚守品质和安全底线,甚至与“同门兄弟”PK中,一汽-大众也不忘强调自身的“原汁原味”。可如今,在年轻一代消费者的印象中,一汽-大众已经与减配、不安全画上等号,为什么反差会这么大呢?
或许,仰仗着庞大的销量基础,一汽-大众开始有些飘了。以即将上市的2023款迈腾为例,无论外形、内饰,还是动力方面都乏善可陈。国内已经亮相的大众1.5 TSI Evo2全新动力总成,响应性和经济性均表现突出,但在中期改款的2023款迈腾上,仍然“缺席”。新款迈腾将继续沿用老款车上的1.4T和2.0T两种动力。
2023款国产迈腾与海外版迈腾差异很大,除了1.5T动力系统外,还包括内饰设计。迈腾一直在智能化方面饱受诟病,不仅语音系统缺失空调、车窗控制的功能,全系也不支持OTA功能。而海外车型上已经应用的悬浮式中控屏设计没被新款车型采用,新款依旧是石英表设计风格,令其中控屏欠缺科技感和视觉冲击力,与时代明显脱节。加上ID.6 CROZZ曝出的导航突然弹窗一事,一汽-大众的“观众缘”正在一点点被消耗。
在消费市场,一汽-大众先失去“技术控”光环,又陷入“颜值”焦虑,最后,连对安全的坚守也荡然无存,试问一下,你拿什么让中国消费者去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