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生意人来说,开门迎客自然以盈利为主,心里想着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但落实到行动上,利润可观才是重点,但对于国产汽车品牌来说,一直向消费者表现出高性价比,低利润的诚意,价格低到让人怀疑,到底自主品牌有在认真赚钱吗?
国产车企起步较晚,早些年并无核心竞争力,拼拼凑凑来造车,为了与造车惊艳丰富的合资品牌抢占市场,不得不与其打起价格战,同等级竞争车型,价格最少便宜三分之一,以此用来吸引消费者的关注。
除了价格低之后,国产车善于利用丰富的配置留住用户,且汽车空间较大,用越级尺寸降维打击,各种智能黑科技让你看到眼花缭乱,车辆内饰设计科技感极其浓重,与合资品牌一对比,堪称天壤之别。
确实,这种方法让国产车企发展速度极快,在某些方面以拥有与合资品牌抗衡的能力,但长期使用价格战对于一家企业来说并不是好事,没有足够的利润,企业资金压力就会变大,且产品品控也会出现问题,车辆售后服务比起售前来说是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从这一点上看,许多国产车企是缺乏远见的。
一辆汽车如何可以在车市上立足,那必定靠的是过硬的技术含量,酒香不怕巷子深,花开自有蝴蝶来,是金子总会有发光的时刻,而只是一味的靠低价打市场,消费者倒是没有什么意见,但车企真的受得了吗?
如今,车市发生巨大革变,在汽车电气化进程中,国产品牌反应灵敏,各大车企纷纷致力于打造高端品牌,动辄车价定在二三十万,看似车价并不低,但其实新能源车的造车成本极高,在没有自主研发技术的前提下,电池、电机,芯片全是买来的,巨额成本就已经让利润空间不断压缩。
以销量王者比亚迪为例,虽然比亚迪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但对比来看,比亚迪家的车价与其他造车新势力比并不高,所以在车企即便是实现了高销量,利润也是相当有限的,由此可见,如果什么都靠外购,利润会更低。
其实,这几年,国产品牌汽车的市场行情还是看涨的,车企们完全可以重新考虑下长远战略发展,毕竟,技术的背后是需要大量资本支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