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 陈梓萱
设计 | 小宇宙
所谓眼光,是一种能力。
目之所及,有时在眼,有时在心。企业家的眼光,有时会超出我们的常规丈量,由此,我们常常错解,漏解。
8月22日,北京,水立方。
魏建军并没有出现。
长城汽车集团高管以总裁穆峰和副总裁李瑞峰为代表,悉数亮相。他们把C位留给了一个年轻人,哈弗品牌总经理李晓锐。因为这一天是长城哈弗品牌的新能源战略发布的时间。
按照穆峰的说法,作为长城汽车旗下最大的整车板块,哈弗品牌将迎来新能源的全面转型。这是哈弗品牌的里程碑,标志着长城汽车的新能源战略已经全面展开。
进入2022年以来,长城汽车的产品在各个细分市场的压力陡增,长城汽车的每一位高管都神色严峻,如临大敌。
在我们看来,这个中国传统汽车市场上最成功的企业,分明感受到了阵阵寒意。他们有他们的表达方式,无论是穆峰,还是李晓锐,虽然只是把长城在新能源方面的技术储备优势,较为平静地一一列举,但在这一切的背后,无不折射出长城汽车的变革力度正在加大。
虽然,长城汽车依旧强大,魏建军作为企业领袖的自我反思也常常被媒体披露出来,但非常明显,有一些逆耳忠言,却是魏建军鲜有听到的。仅凭欧拉品牌和迟迟未能登场的光束品牌,长城汽车是无法应对复杂的电动汽车未来的趋势的。不过,虽然鲜有听到,但魏建军仍旧想到了,并提出来了。
于是,从战略调整到战术布置,长城汽车终于开始付诸行动。只不过,这个时间跨度有点大。
这一切,究竟晚不晚?
如果要全面地解读这个问题,我们需要从更广维度,更长时间跨度,更深入研究长城汽车的发展路径来进行判断。我们要重新梳理长城汽车在2020年掀起的那场反思迷局。
让我们把时间拉回到两年前。
2020年7月,以“长城汽车能不能挺过明年?”为主题的一种反思,曾经掀起过一阵热评,并通过各种传播介质铺天盖地弥漫开来。
这是魏建军在长城汽车三十周年的时候,对于长城汽车的未来发展提出的反思式的终极之问。其实,湮没在一片片歌功颂德和掌声里的长城汽车,的确获得了很多盛赞。
魏建军眼光独具,未雨绸缪,敏锐并及时地提出了这样的疑问,“长城汽车能不能挺过明年?”给一度过热的长城汽车降温。而获得广泛传播的这一企业家反思之问,无论从危机意识,还是企业发展的长远眼光,都收获了企业品牌社会化传播的良好效果。
那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企业营销传播案例,辅以魏建军作为企业家的自我审视精神,堪称经典。
但仅仅从营销层面看待这样的反思,显然是短视的,缺少战略思维的。
如果说,一直以来,有很多长城汽车人都沉浸在这个成功案例的喜悦中,我们无可厚非。但对于这个问题本身,在我们看来,源于对企业发展进行深度思考,并持有真正忧患意识的人,至少有两个。其中一个是魏建军本人,另一个我们暂时设为一个谜题。
魏建军此前一贯低调。在2020年前后,长城汽车的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旗下各大品牌处处开花,魏建军才逐渐走到台前。
作为长城汽车的创始者,精神领袖,魏建军已经成为一位卓越的企业家。在2020年的那场直面生存危机的过程中,他的表达,是他价值观和企业家精神的体现,同时也是他对于长城汽车要从内部发起变革,推动企业转型的冲锋号角。
这是一种能力,是他对于企业深切热爱,并真实忧虑的卓越管理者的思维。
在从优秀通往卓越的坎途中,魏建军正成为他想成为的人。他想让更多的人了解,洞悉时事,着眼未来。不论如何优秀的企业,都需要有居安思危的紧迫感,而长城汽车如果有发展历程中的起伏,也是正常的。但魏建军和长城汽车的管理团队要保持足够的清醒。
这正如任正非经常提到“三十年来,华为全都是痛苦,没有欢乐,每个环节的痛苦是不一样的”是同样的战略思维视角。具有忧患意识,是魏建军,以及生于1960年代的一大批企业家的特质。
时代曾抛弃他们,时代又给予他们机遇,时代淬炼他们,时代也成就了今天的他们。
就我近期对长城汽车的观察,长城汽车在品牌向上的路上的确充满危机,这是魏建军在近些年始终致力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忧患意识会让现实与预期的差距放大,长城汽车需要更加强大的内化而生的力量,才可以度过魏建军眼中的危机。
两年以后,2022年8月22日的北京水立方。
长城汽车经过艰苦卓绝的调整和变革,终于拥有了这种力量。借助哈弗品牌的新能源汽车战略发布,将一个全新的、更富有年轻气息的长城呈现出来。
两年的时间,这是一个优秀企业应该具有的布局未来的时间长度,甚至再久一点,我们都理应给出足够的尊敬。
在中国和平崛起,全球地缘政治加剧,单边主义盛行的当下,经济衰退以及全球汽车产业格局重新划分的趋势已经凸显,魏建军的忧患表现出了中国企业家的理性。
这份理性,本身就需要理性对待,在长城汽车通往世界级企业的路上,他首先已经具备了最为可贵的企业家精神。经营发展,追求利润,社会责任,这些作为,已经无法、或者并不能完全诠释现在的魏建军。
在完成了自我价值的建设之后,家国情怀,民族工业之振兴,可能会成为现在他定战略、建队伍、做决策,判取舍的初衷。
我们寄希望于这些1960年代的企业家们,可以做出更多卓越的中国企业,给中国民族工业注入更多的血性和信心。
这是一条漫漫长路。在这条路上,可能茫然四顾,不见归途。
在这条路上,可能会孤独,很苦,但总需要有人去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