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铁还需自身硬,增程式混动技术落后是行业共识,再大的嘴,也不能大放厥词。”
最近,长城汽车旗下魏牌汽车CEO李瑞峰在微博上,将矛头直接对准“余大嘴”,也就是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
有余承东的地方,就少不了江湖纠纷。虽然在汽车行业圈,针对另一家企业负责人的“炮轰”,虽然并不罕见,但如此不留情面不给面子的,却也不常见。
纷纷扰扰,谁是谁非?对于李瑞峰这句话,前半段是不是落后技术,交给市场解决;后半段则显然岔开了技术而上升到人品攻击,这多少是带有点个人恩怨。某种程度上,也代表车企不满余承东久矣。
余承东说,增程式作为家里第一辆车非常合适,建议尽快淘汰纯燃油车,并称增程车用汽油发电比燃油车更省油,大概能省一半的油。
大概是意犹未尽,余承东还说,“增程式是最适合的新能源汽车模式”。
在市场上,关于增程式还是插电式混动,形成了几种尖锐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增程式汽车作为纯电动汽车与混动汽车之间的一种过渡车型,市场前景不错;另一种则直接对之“嗤之以鼻”,认为这不过是一项没落的技术。
什么是增程式?简单来说,如果电源供应比较方便,车辆随时都可以用电驱动。但是,在电量不足的情况下,增程器就开始烧油,然后给电池充电。
因此,增程式电动车被认为是插电混动的一个变种。
然而,两者工作模式有所不同,增程式混动,是由发电机发电,但全程并不参与驱动车辆,车辆全程依靠电能。而插电混动则既可以发电驱动车辆,还能油电共同驱动车辆。
技术路线不同,并不是争议的关键。增程式解决了续航里程焦虑和充电焦虑,从使用层面来看,与插电式混合动力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当理想ONE月销过万,让外界看到这个市场起量之后,岚图、问界等品牌也纷纷采用增程技术。
双方争议的关键在于,既然用内燃机可以直接驱动车辆,为何还要再由发电机烧油发电?为此,包括魏牌、比亚迪、吉利、奇瑞、长安等传统车企,几乎都成为插电混动阵营的拥趸。
其中,以大众中国CEO冯思翰的观点最具代表。他说,从单车角度来看,增程式电动车具备一定的价值,但从整个国家和地球的角度来说,是最糟糕的方案。发展电动车的最终目的是减少碳排放,但如果是用燃烧化石燃料来发电,其实根本没必要这么做。
更关键的是,增程式结构相较于混联结构更简单,发动机只需要带动发电机运转,入局门槛低,这也是缺少技术积累的理想、华为等选择它的理由。
关于两大技术路线之争,短期内来看,按照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发展来看,纯电动车的销售占比正在下降,而混合动力车正在逐步增长,因此短期内增程式电动车还会有市场。
但长期来看,充电设施越来越完善,充电速度越来越快,动力电池技术得到突破,那么纯电动车的续航能力将大幅提升,充电也会更加便利快捷。
另外,由于发动机的存在,增程式电动车使用成本明显高于纯电动车,当新能源汽车发展到一个阶段后,届时增程式电动车的优势就不那么明显。
其实,对消费者来说,纯电足以解决80%的出行场景,并在成本上更低,就已经足够了。
其实,余承东的不讨喜,很大程度上在于他的营销风格,实在“出格”。
他最喜欢的一套策略就是,当我要做什么的时候,这套技术一定是最好的,其它技术我都看不上。总结就是,拉升自己,踩低对手。
比如说,在早前做手机的时候,余承东总是不断放大自研芯片的卖点,后来又吹捧底层系统,言必称“吓人的技术”,似乎想营造出一种“人无我有,天下我有”的态势。
此后,5G又成为手机的营销卖点,余承东又称NSA很快被淘汰,SA才是真5G。
到了汽车领域,这一套“拉踩对比”的打法依然屡试不爽,“问界M7是世界首款令领导非常舒适的车型,超越埃尔法、雷克萨斯LM等豪车”。
如果广告法能规范到言论上来,一定能罚他个倾家荡产。
当然,类似的言论,还有很多,比如说,“今天大家还买一个燃油车,就跟智能手机时代买功能机一样”,硬生生塑造出汽车界的鄙视链。
其实,技术的东西,平民百姓不在意,也并不懂,但是通过这么一番对比,似乎是这么一回事。
尤其是当余承东不断放大某个优点,甚至将局部优势放大为全局优势,过高的声量完全让消费者经不起抵抗。
在这个过程中,普通消费者经历了“教育”后,也会有一个心智逐步改变的过程,以至于最后影响到购车倾向。
换个角度来看,即便余承东所说的都是对的,增程式的确更省油,但除了这个优点,其它地方或许你就得掂量一下,他没说的,才是关键。
比如说,理想ONE比丰田汉兰达四驱低配版之间有六七万的差价,能省多少油?即便把车开报废也省不出来吧!
另外,余承东也存在偷换概念嫌疑。增程式应该对标的是纯电或者插电式混动,在保值率、动力、智能化方面可以一决高低,可他偏偏去和燃油车比油耗。
燃油车有些莫名躺枪。拿着增程式“上等马”的油耗去PK燃油车“下等马”的油耗,你当这是田忌赛马呢!
理想创始人李想说“理想L9在500万元内无对手”,余承东说“问界M7是百万元内最好的SUV”。应该请两大嘴炮好好坐下来一起PK一下,那场面,一定……(此处省略3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