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长城魏牌一则关于摩卡DHT-PHEV的广告正式播出,在车圈内引起了一定的反响,同时视频中提出了这么一个问题,“买车标有错吗”?
结合近几年的新闻来看,由于各大国外高端品牌的车型频频出现减配、加价等等负面信息,因此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吐槽“买车只看标”是一件不理智不可取的事情,可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
在辩论这个问题之前大家应该先思考一下,为什么那些所谓“只有一个车标值钱”的品牌能够做到如今的地步,豪华品牌为什么能够成为豪华品牌。很明显原因只有一个,就是这些品牌的产品的确拥有高于其他品牌的品质,总的来说就是有了品质和口碑,才有了品牌,才有了所谓的“车标效应”。
![]()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一个车标就足以代表一个企业的产品实力以及技术水平,就拿人手一部的手机来说好了,有条件的话是不是绝大部分消费者都会选择华为或是苹果的手机,为什么呢?因为“标”就足以证明它们的水准,没错吧?
![]()
而通常情况下,更加优秀的品牌和其产品所能够为消费者带来的消费体验也是更优的,这点接触过足够量车型的小伙伴们一定深有感触,豪华品牌的车型即便近几年来频频减配,又或者是有什么其他负面传出,但开过的朋友一定清楚,豪华品牌的车再怎么减配,它们的三大件表现基本不会出现什么太大的问题,也就是说它们的行驶品质大抵是能让人放心的,因为对于车辆的调校以及研发,它们就是拥有更丰富的经验,这点不可否认。
![]()
而即便它们不断地减配,充其量也就是在一些车辆的附加功能上动手脚,其实那些东西对于车辆总体的体验来说影响并不算非常大,如果你非要杠,那我没办法,但是对于80%的豪车消费者来说事实就是这样的。而自主品牌由于调教以及技术方面的欠缺,即便车辆的功能多的夸张,但最基础的体验大概率是不如这些“买标送车”的品牌的。
![]()
除此之外还有一点我们需要明确,就是这样的“车标效应”并不是一蹴而就,并不是十年八年就能形成的。其实大家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近几年来国产自主品牌的车型在质量和口碑上都实现了质的飞跃,有些车企为了达成树立车标这一目的也可谓是煞费苦心,但是为什么它们依旧与“车标效应”相隔甚远呢?
就是因为它们的积累和沉淀还不够,像是BBA亦或者是更高级的保时捷、宾利甚至是劳斯莱斯等品牌都已经经历了几十甚至上百年的市场考验,即便在品牌积淀的这一历程中偶尔也会有负面情况出现,但起码在绝大部分的情况下它们都是处于一个稳稳向上的趋势,并没有像某些品牌某些车型一样,一款车就生产一代,卖不动了就停产或是换壳。所以说我觉得买车标的同时,消费者图的也是一个“安心”。
![]()
话又说回来了,每个企业都是需要盈利的,毕竟赚钱才是企业最基础的诉求,所以说即便是这些认可度高的品牌也无法在所有的车型上都保证它展现出应有的品质,毕竟有些低价的车型存在的意义是拓展产品线,收割下沉市场,为企业赚取更多的利润,而被骂得最凶的往往就是这类豪华品牌的入门车型。
![]()
那买这种车的消费者就有错吗?我觉得也没有。虽然说这类入门车型在品质上的表现或许真的不如人意,在用车的过程中总体的驾乘体验不是那么好,然而其实这类车型所带来的附加效果也可以归为消费体验的一部分,你开个豪华品牌的车为你带来的那种满足感以及旁人对你的评价亦或者是看你的眼光,这些都可以归为消费体验,这几点同样是其他所谓“高性价比”的普通品牌车型给予不了的,所以说看标买车,其实也是一件无可厚非的事情。
![]()
写在最后
聊了这么多,我想说其实每个消费者都是希望能够买到一台既便宜、品牌不错同时用车体验也很不错的车的,但是很明显在现阶段这种事情是不太可能的。都说物美价廉,但实际上美物往往价格都不廉,好的东西好的体验都是不便宜的,好车也一样。
而近几年其实国产品牌在树立品牌意识这件事上也已经投入了非常多的人力物力,这就说明了其实所有品牌都是想要达成“车标效应”的,而文章开头提到的长城魏牌就已经开了这个头。总而言之一句话,看标买车没有问题,具体还是看消费者自己的需求,能满足自己需求的车就是好车,无论这台车是不是“买标送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