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今儿咱们要聊的主角—E-QM5,虽然头上顶着红旗首款纯电动轿车的头衔,且在去年还获得了一个CCPC电动轿车组年度综合冠军奖,但在消费者眼中还是非常陌生的。这除了和它惨淡的销量表现有一定关系外,还因为它是专为高端网约车市场推出的车型,只对接出行平台,走高端商务路线,不卖个人。
可惜E-QM5的上市,正赶上B端出行市场的行情下滑,低端车型尚在苟延残喘,更别说售价高达23.98万元的高端车型了。是生不逢时也好,品牌产品力撑不起高售价也罢,E-QM5最终还是不甘心在默默无闻中死亡,它决定从网约车“跨界”到私家车领域,寻求一线生机。
老话说得好,树挪死人挪活,思想挪动了,确实有可能会让E-QM5发生新的变化。但问题是,这种变化,能不能得到市场亦或是消费者的认可,还得另当别论。
首先就是其网约车的身份,就是桎梏消费者心理的一道关卡,也是E-QM5进入C端市场后必须得克服的阻碍。虽然从交付车辆到现在不过半年多的时间,但其身上B端出行的烙印早已为人熟知,要想让消费者购买贴有网约车标签的车型,显然得做大量的准备工作。毕竟没人愿意花二十多万买辆车,开出去被人调侃跑滴滴。而要想让消费者在心理上缓解对E-QM5的抵制,单凭红旗的品牌影响力显然不够,只能在E-QM5的产品力以及定价上做做文章。
不过说真的,E-QM5这独特的造型设计,估计就得劝退不少消费者。不知道是不是个人审美的问题,这款由前劳斯莱斯设计师泰勒操刀设计的产品,无论是充满魔性类似“毒液”的前脸造型,亦或是多出一块的后窗线轮廓,都给人一种很迷的感觉,就像是要打造独特的豪华感却不小心弄成“四不像”。
车内设计也没有让人眼前一亮的地方,走的是简约大方的风格,比较常规,没有太多花哨的点缀。不过作为专为出行市场定制的车型,后排的空间和舒适度还是有一定保障的。至于配置和动力方面,估计随着进入C端市场,或许会有较大调整,毕竟现款136马力的输出,以及431km的续航表现,在市场上并不占据优势。
如果不进行大刀阔斧的调整,E-QM5未来的发展上限应该并不高,这不仅是因为其网约车身份的影响,以及中规中矩的产品表现,还因为20-25万元售价区间是目前电动车型竞争最激烈的战场,小鹏P7、比亚迪汉EV等精品车型,无论是在品牌背书、产品特色,还是销量表现以及市场认可度上,都是目前的E-QM5所欠缺的。
从B端转C端,从网约车到私家车,红旗E-QM5的“跨界”,其实搁在已经很“卷”的高端电动市场来看,在品牌力以及核心技术等方面都不具备明显优势。想要让消费者在众多竞品中,唯独青睐E-QM5,难度可想而知。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