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余承东一直被外界称为“余大嘴”。上周,这位华为常务董事、消费者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就像一个“野蛮人”,把汽车圈狠狠搅动了一番,而且带有明显的羞辱色彩。
我把他讲话的视频内容整理了一下(鉴于原视频多处出现不雅词汇,这里就不放视频片段了),除了吐槽小米、炫耀产品知名度的话外,主要就是下面这五点:
① 我说句不好听的话,你看看中国的车厂,大家要有正常人的智商就知道了,选我们车BU的那些企业,包括国企、央企,他们产品咋能卖得掉?要品牌没品牌,要渠道没渠道,要零售没零售,产品设计、体验各方面都不行,没有哪一项行,连造车新势力都干不过,他能干过谁?
② 我说我们员工,我们车BU一年花10亿美金,五六千人的研发团队。他的员工(注:指的是合作伙伴)工资用日元来发,都养活不了这些人,后来想想得用津巴布韦币来发工资,可能都养活不了。
③ 如果我们不入场,帮助车企把车的设计和体验做好、卖好,这商业根本不能闭环。
④ 特斯拉在中国一个月也就卖3万多台,model 3最多卖2万多台。我希望我们上来第一年就干翻他。第二年,远远超越他们。我希望我们的车单年销量迅速超过200多万辆。
⑤ 我们后面还提供更高的版本,把奔驰、宝马、奥迪三十几万到五十几万价格区间的车一把干掉。
听了这些话,汽车圈很多人心里感到不适,脸上甚至有被狠狠抽了一巴掌的炙热感。舆论层面,也有些汽车人站出来反击。讲真,汽车圈很久没有被“野蛮人”侵犯了,上一次被集体惊讶到还是恒大董事局主席许家印的“买买买,合合合,圈圈圈,大大大,好好好”。这一次,余承东的“突然”发声,虽然声量不及许家印,但对汽车人的触动应该会更深。
我好奇的是,该讲话是去年一次内部会议的内容,距离现在已经过去很久了,此次“炒作”不排除是故意为之的可能。难道是为了再次给自己的队伍打气壮胆?如果是这样,我觉得这个算盘就打错了。
首先,余承东的讲话充满了怪气而非正气。毕竟,国企央企的汽车也干了几十年,怎么就闭环不了呢?汽车工业利润虽然不及互联网公司,但也不至于沦落到用津巴布韦币来发工资吧?另外,堂堂上百年的BBA,难道真的会被华为“一把干翻”?……听完余承东的讲话,完全感受不到华为带来的正能量。
其次,“余大嘴”放炮长不了士气。年销30万辆、超越特斯拉、干翻BBA……这种话喊出来我们并没有感受到力量和振奋,反而觉得是在放空炮。以年销30万辆为例,其逻辑是华为有1000家网点,每个网点每月卖30辆车,全年基本就能实现30万辆的目标。如果商场都这么纸上谈兵就能实现目标,那宝能、宝沃(注:都有庞大的线下资源)早都不是现在的样子了。在新汽车的路上,原有的渠道资源能否转换为销量还真不好说。大众ID.在华渠道网络已经超过了千家,去年的销量又是多少呢?相信华为不会不知道。
第三,“华为汽车”并未看到杀气。国内做新能源汽车的几乎都在拿特斯拉说事儿,余承东把特斯拉当做靶子也没错,但是以华为目前的实力来看,赋能的汽车(暂且称为华为汽车)并未让外界感受到杀伤力。赛力斯SF5已经折戟,新品牌AITO问界M5上市两个月存在感很弱,极狐、长安的新产品也未看到成效,在这种情况下,再怎么贬低同伴、同行都增加不了自身的光环,甚至可能会成为别人的笑柄,这就尴尬了。
从未来智能化趋势看,华为无疑是中国少数掌握硬核实力的那一个。个人以为,华为汽车最大的“杀伤力”其实是静静的产品展示,而非任何形式的拉大旗、喊口号。这也符合华为在众多“花粉”中的形象。或许官方已经意识到余的讲话不妥,一些视频开始被下架处理。原本一场矛头向外的战斗檄言,演变成了恐怖性自杀式行为。
对汽车行业稍有了解的都知道,汽车界当年也有“疯子”李书福,“狂人”王传福,但那个草莽英雄的时代已成为过去式。未来新汽车路上,工业化和信息化兼容并包、融合创新才是主旋律,来不得浮躁和枉言,更不能缺少相互的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