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市场的碰壁,并没有让甲壳虫失去信心,相反它选择了留下来继续等待机会。也许就是这种锲而不舍的精神,成就了甲壳虫辉煌灿烂的历史,它的文化辐射直到现在,对很多年轻人都还有着不小的影响。
![]()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的西方,嬉皮士文化在年轻人中迅速蔓延,他们以独特的个性表达着对主流社会的叛逆,著名的摇滚乐团:甲壳虫和滚石,也正是嬉皮士文化所催生出的产物。
而甲壳虫当时在美国主流的汽车文化中,绝对算是最具个性的存在。而且它结构简单,可以轻易的被车主各种改装,再加上价格便宜,甲壳虫莫名其妙的占领了全美国,乃至全欧洲年轻人的市场,这个时期的大众赚了个满盆金钵。
![]()
但是好景不长,这么大的一块“蛋糕”,美国人怎么会拱手相让?更何况还有它人虎视眈眈。所以在70年代,福特推出了Pinot以夺回甲壳虫抢占的市场。不过操之过急的Pinot存在着严重的设计缺陷,导致了它的可靠性很差,而这也就给了日本对手可乘之机。
随后,丰田、本田、日产相继在美国市场推出了Corona、Civic、Datsun510,以后驱、水冷、前置发动机等优势,迅速主导了美国的小型车市场。直接导致甲壳虫的销量下降了80%,这只小甲虫从此在美国市场便一蹶不振。
![]()
引用一句来自美国人的形容:“成千上万闪着金光的甲虫挤满了德国的高速公路。”岂止是德国,在欧洲市场也有相似的场景,甲壳虫在60年代遍布了世界各地。但是在美国市场迎来寒冬之后不久,甲壳虫在欧洲和德国本土也相继失守。
因为菲亚特127、雷诺5、奥斯汀mini和欧宝Kadett的相继诞生,它们最初的目标都是奔着干掉那只“虫子”去的。外观一成不变,技术从未更新,甲壳虫在团团包围之下,自然是毫无还手之力。
大众也过于依赖甲壳虫这个单一型号,导致甲壳虫的市场被抢走之后,大众的销量急速下滑,甲壳虫也第二次面临着被迫“停产”的局面。
![]()
但是这一次,它还是“停产”失败了,大众超前的“模块化”理念救了自己一命。当时的甲壳虫有着现在所谓的,模块化设计的这个雏形,小到车窗玻璃的尺寸,大到变速箱悬挂以及1.2L、1.3L、1.5L不同排量的发动机,甲壳虫都是可以兼容的。
这能带来什么呢?就像现在很多车换一台小排量发动机,价格就能下降不少是一个道理,甲壳虫也可以做到非常非常便宜。
![]()
在七十年代中期,巴西、墨西哥等刚刚发展起来的国家成为了新兴市场,但是这些国家整体来说还是比较贫穷的。大众瞄准了机会,大力降低甲壳虫的运营和制造成本,最终以极低的售价,顺利占领了巴西和墨西哥这种新兴市场的绝大部分。
1981年5月15号,一个新的世界纪录诞生了,第2000万辆甲壳虫在位于墨西哥的大众工厂下线。香火不断,大众又赚钱了,这一次是靠价格抢占了市场,但是此时的大众吸取了教训,开始发展旗下更多的车型,例如我们熟知的高尔夫和polo,都是在那时诞生的,大众也慢慢成为了国际性的车企。
![]()
此时的大众开始飘了,想要提升自己的品牌形象,清除低端廉价车型。甲壳虫就成为了第一个目标,自己干自己,甲壳虫面临的第三次停产是不带引号的,但是这一次还是以失败告终,这只生命力顽强的“小甲虫”连自己的母亲也搞不掉它。而甲壳虫究竟是如何活下去的?在第三期内容中将会为大家揭晓答案。
(部分图片来源于公开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官方微博:极限测试ExtremeTest
官方公众号:极限测试ExtremeT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