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王健林携手万达集团又定了一个小目标——进军造车行业;这也从侧面说明在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中,无论是科技公司、房地产集团等有实力的公司都想进入造车行业,同时这也说明造车行业的蛋糕非常大,大家都想入场分一杯羹。
二次创业 再押一注
近日,有媒体称国内有一家电动自行车企业也要入局造车行业,它就是小牛电动车,莫非它已经手握200亿人民币空余资金,打算大干一票,将两轮变成四轮?
据了解,原来是小牛电动车创始人李一男即将再次创业,正式进军造车行业,并且造车项目由李一男创立的牛创新能源科技进行独立运作。也就是说此次造车项目的主导者是顶着小牛电动车创始人的李一男,明面上没有小牛电动车的身影,但是背地里两者有没有合作就很难说了。
据了解,牛创新能源科技(NIUTRON)将于12月15日正式发布,未来该品牌将聚焦智能高端新能源汽车,并且将主打纯电车型和增程式车型。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开始产生疑问,如今什么阿猫阿狗都能造车了吗?小牛电动车都没有什么技术,有什么能力聚焦智能高端新能源汽车市场呢?不会又是一个PPT造车公司吧?
可能大家不知道,小牛电动车和牛创新能源的创办人李一男可不是什么“阿猫阿狗”,他可是被行业誉为“天才”,不然他也不能将小牛电动车打造成国内的电动车霸主,将雅迪、绿源等品牌踩在脚下。
有技术,没资质,谈何造车?
其实,早在三年前,李一男就开始筹备造车技术,并且在2018年11月成立了牛创新能源公司,只是当时市场和消费者的关注力都聚焦在“蔚小理”身上,没有留意到牛创新能源公司正常,这才让牛创新能源在没有舆论的环境中舒适地野蛮生长。
资料上显示,牛创新能源公司成立之后的总部位于北京,研发团队在上海,研发及制造基地则设立于常州;目前该公司的核心研发团队接近1000人,这些科研人员都来自国内外主流一线汽车公司,并且该公司拥有智能座舱和先进的智能驾驶辅助功能。可以说牛创新能源的配置已经比大部分造车新势力还要强,别人在还想方设法抢人的时候,它早就在这三年里韬光养晦,逐步完善科研团队,悄悄惊艳了所有人。
这也证明牛创新能源不全是“PPT造车”,它一直在为进军造车行业而做准备,但是光有智能技术就可以了吗?当然不是,牛创新能源还需要拥有造车资质,不然这一切都是纸上谈兵。
那么牛创新能源会不会向小牛电动车求助呢?百姓评车觉得会,并且它们两者之间应该有联手的意思,毕竟它们的创办人都是李一男,同时小牛
电动车也拥有了打造智能两轮、三轮电动车的能能力。
背靠小牛就能冲击中高端市场?
在去年CES(国际消费类电子产品)展会上,小牛电动车发布了全球首款自动驾驶三轮电动摩托车TQi、首款跨骑电动摩托车RQi和“自动驾驶电摩+loT+FLEET”模式方案,前者都具备支持5G通讯,后者是该品牌对未来十年发展“个人自动驾驶城市出行解决方案”的基础。
其中,小牛三轮电动摩托车TQi搭载了摄像头、传感器、雷达以及360度监控等配置,其通过这些设备可以实现L2级别的辅助驾驶能力;同时该车还具备ACC自适应巡航、预碰撞系统、自动泊车和SRS安全气囊等系统功能。从该车型的配置来看,它的智能配置已经达到如今主流纯电动车的水平,只是它少了一个轮子而已。
另外,小牛电动车在车联网方面也取得了不错的成就,旗下车型可以车辆智能化、云端数据整合、移动服务创新,构建起NIU IoT,从而实现人车互联;同时NIU IoT可以通过智能传感器,实时感应车辆信息,并汇聚云端计算分析,实现人、车、云实时互联。
小牛电动车所不发布的技术,不就是未来智能汽车发展的方向吗?目前市场上还有很多车型都没有搭载这些智能配置,而如今小牛电动车却将这些技术放在三轮车上,或许这是该品牌对智能化电动车的初步研发和尝试,下一步可能它就将这些技术带到牛创新能源中,为后者聚焦智能高端纯电动市场奠定基础。
有意思的是,此前在网络上流传着一组小牛电动车首款车型的渲染图,该车型的名字为NIU 4 Fun,定位为小型车,续航在400km左右。尽管小牛电动车没有正面回应,但是坊间看客觉得该车型或许会成为牛创新能源的首款车型。不过,百姓评车却不认为这是创牛新能源的首款车型,毕竟该品牌要聚焦智能高端市场,中型车才是它的发展路线。
不过,如今高端智能新能源市场的竞争十分激烈,前有蔚来汽车、后有飞凡汽车、岚图汽车、高合汽车等这些背靠资本和大车企的品牌,牛创新能源即便进入了高端智能汽车市场,也很难被市场和消费者所认可。
百姓评车
总的来讲,小牛电动车创始人李一男此时进军造车行业,是个非常好的时期,毕竟牛创新能源一直在默默发展,有了完成的研发团队和基地,并且背后还有小牛电动车支持,不想其他企业进军造车行业还需要筹备资源等,白白浪费了这几年的黄金发展期。
但是,牛创新能源目前还没有造车资质,接下来它需要寻找代工厂,只是如今大部分造车新势力都有了自己的制造厂,代工出品显现不会得到消费者的认可;再者该公司的资金还不透明,不像小米、万达这些企业有钱,正如李斌所说“200亿人民币是入场造车的门槛”,如果后续该公司融资不足的话,那就相等于裸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