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鐵西區的李子
车企每年要花掉数不清的成本用来塑造品牌形象、传递价值观。那些钱都打水漂了。之所以会造成这样的结果,看看今年上线的这两部网飞韩剧就明白了。
(此文无关键情节剧透,请放心阅读)
首先是上个月中下旬刚刚上线的《地狱公使》。
这部剧集讲的是邪教的故事。这部剧对邪教的组织架构进行了很有趣的设定,邪教主体名为“新真理教”,进行传播教义、组织教徒等常规活动。主体之外有另一个组织叫做“箭镞”,名义上“箭镞”与新真理教是不同的组织,但实际上,前者就是后者的打手,任何人对新真理教有任何不利的言行,箭镞就会出手让那些人吃点不好的果子。
这种组织结构听起来是不是很熟悉,是不是很像传统车企和4S店的关系?
友媒“车fans”昨天上线了一篇4S店销售顾问讲销售政策的文章,全是销售顾问的亲身体验、一手爆料,相当之触目惊心。
从豪华品牌到自主品牌,奖罚不公、不拿员工当人、克扣员工福利等等行为全是家常便饭,其中包括——
体罚:某二线豪华品牌组织团购结果不理想,销售部门集体每人做200个俯卧撑,结束之后再做自我检讨,领导美其名曰“增强集体荣誉感”;另一个二线豪华品牌,俯卧撑、蛙跳、蹲起都是普遍项目,有时莫名其妙要求早上6点在店里集合跑5公里、10公里,全员都要跑,美其名曰“一个团队”。
图片来自“车fans”
奖惩不公:惩罚普遍高于奖励,以某二线豪华品牌为例,完成销售任务奖励500元,完不成的惩罚则是1000元;再比如某顶级合资品牌,罚款当场掏钱,不掏钱不让下班,奖励则算在工资里后面发,并且,事后销售顾问询问经理,号称已经发了,但是根本找不到发过的痕迹。
克扣员工福利:厂家原本有给销售顾问的专项奖励,但4S店会把员工的银行卡收上去直接刷走,后来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厂家的奖励就直接打给4S店账户了,员工连一毛钱也再没见过。
侵占员工利益:厂家的奖励给4S店截走了,会拿出一部分或者店里自己出一部分做奖励吗?天真。ta们的奖励方式是,制定目标时,每名销售顾问拿出几十到几百元不等的“押金”交给领导,任务完成,押金退回,完不成的话,店里留下。还有另一种玩法叫“众筹”,针对滞销车辆,每名销售顾问定期上交一笔钱,最后这款车谁卖出去了,这笔钱归谁。
除此之外,喝鸡血狼血(其实就是红牛、王老吉之类的),填鸭式高强度加压背诵政策、打骚扰促销电话等等行为,就更是家常便饭了。
这些行为会造成的后果,总结起来很简单。4S店把销售顾问当牲口、当奴隶、当傻瓜,那我们猜一猜,销售顾问在客户面前的形象会是什么样的?再猜一猜,销售顾问会用什么样的方式和态度对待客户?
且不要说那些拿出不多的积蓄只求买一辆便宜省油的车代步的普通人,ta们肯定得不到像样的销售服务,ta们也没指望那些,只求能便宜一些就好。
而那些承受着高压、内卷、焦虑的城市中产,幻想着可以像《广告狂人》、《闻香识女人》里那样和销售顾问开着玩笑、体面地付钱买车,想要得到高级的消费体验。那根本是不可能的,ta们必然要面对销售顾问绝望而无孔不入的骚扰甚至愚弄。销售顾问必须那样做,因为ta们就是被摧残、被剥削、被愚弄的人,ta们的固定工资本来就很低,不卖车就没提成、活不下去,而且ta们交出去的押金随时可能打水漂,甚至会被体罚。
有人会说:那些是经销商集团的行为,跟车企无关啊。但是真的无关吗?我们来联想一下车企与经销商集团的关系,表面上是两个独立存在的组织,实际上后者听从前者的命令。这不就是《地狱公使》里新真理教和箭镞的关系么。
就像那个苏联政治笑话讲的一样:一个莫斯科市民的鹦鹉丢了。这人便在报纸上发表了一篇声明“本人遗失鹦鹉一只,另外,本人不同意它的政治观点。”
然后列举一个企业尊重员工、员工尊重用户的案例,同样是亲身经历:大概两年多之前,我的MacBook键盘出现故障,电池也出现充电问题,拿去苹果商店咨询“天才吧”,工作人员检查后告知:因为蝶式键盘频繁出现问题,苹果当时提供免费更换,然后电池与键盘的组件是一体的,他会上报键盘问题,符合条件的话,两项故障直接一次性解决。最终结果是,这两种故障我没花一分钱就全部搞定了,直到现在也正常使用。
公司怎么对待员工,员工就怎么对待用户。就这么简单。
然后说说《鱿鱼游戏》。
这个例子和剧集本身没什么关系,主角是此剧女一号郑浩妍。郑浩妍原本是模特,《鱿鱼游戏》是她第一次作为演员出现在屏幕中。剧集大热,她也随之迅速走红,ins账号的粉丝数从几十万涨到千万级,代言合同也接踵而至。
LV是最快与她签约的品牌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LV女装艺术总监Nicolas Ghesquière对郑浩妍的评价:“我们对郑浩妍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性格一见倾心……”郑浩妍的回应同样简单直接:“……感到十分荣幸,期待和路易·威登今后的每一个瞬间。”
双方的回应都无比清新、无比的言简意赅。就像每个奢侈品牌在签约代言人时所做的一样,简单回应、拍摄广告片、没有复杂的语言。
而传统车企在邀约代言人时的做法我们都清楚,发新闻稿、邀请发布会上台、合作双方演讲阐述合作理念。所有那一套流程下来,有一个词要重复出现至少三四次,就是“契合”。传统车企一定会把代言人按照自己设想的形象夸成另一个人,最后总结出那位代言人未必具备的几种特质,然后说“与我们的品牌(或车型)极为契合”。
不妨回忆一下,可曾有任何一个品牌或车型,邀请了代言人之后,真正与其形成了某种意义上的相互联想吗?答案当然是没有。
首先没尊重代言人,传统车企高高在上好像选妃一样,而且根本没有真正去了解代言人,还要歪曲ta本来的样子;并且没尊重大家的智商,传统车企总结出来的特质,代言人没有,自己那个品牌或车型也没有,大几千上万字的文字物料如同胡言乱语。
为什么奢侈品牌就能与代言人做到更紧密的互动呢?再来看看LV女装艺术总监Ghesquière与郑浩妍各自对合作的回应——
Ghesquière:“我们对郑浩妍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性格一见倾心……”
郑浩妍:“……感到十分荣幸,期待和路易·威登今后的每一个瞬间。”
ta们在合作时,都是作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在说话。郑浩妍并没有谄媚地说LV怎么怎么厉害、LV怎样的理念吸引了自己、自己为什么选择LV bla bla bla……就只是很直接地表达自己能够与LV合作很荣幸。
代表LV表态的Ghesquière的话更值得学习,他没有高高在上地评价郑浩妍、也没有自夸LV多么厉害,也没有假装自己对郑浩妍有多么深刻的认识,而是像个fan一样说“我们对郑浩妍卓越的才能和独特的性格一见倾心”。姿态体面而不傲慢,在郑浩妍的fans听来,LV成了ta们的一员,共情就这么产生了。
《鱿鱼游戏》截图
请原谅标题党行为,其实真正给传统车企做出企业价值观教材的,是苹果和LV:
首先,传统车企先要做个人,而不是把自己当成某种高高在上的象征,自己要有人性,要懂得欣赏、理解、尊重其它的人。
然后,传统车企要把别人当人,不管是员工还是合作者,ta们是独立的个体,而不是你这个企业的工具,善待ta们,ta们才会给予正向的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