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车主在车上贴“731部队”,郑州车主在车上贴“神风特攻队”,更有甚者辽宁盘锦车主直接在车上把日本国旗、日本军旗、“支那制造”和“武运长久”的贴纸都安排上了。
![]()
一个国庆假期,接二连三的出现这种事情,如果就此说是有人别有用心,难免有些“阴谋论”的嫌疑,但如果就像涉事车主所说是因为“不懂历史”、“装酷好玩”,却也难以让人信服。
![]()
我不相信车主在买车贴的时候,不先了解一下这个车贴是什么意思。只能说车贴这种流行文化现象的发展,在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没有底线了。
![]()
赛车是汽车文化最大的推动者,车贴最初的大范围流行就起源于赛车运动。最早的车贴形式,是赛车选手们的汽车侧门必须贴明参赛编号以便识别,然后就是贴在赛车车身上的各种赞助商广告。
![]()
之后随着欧美和日本汽车文化的兴起和普及,购车人群逐渐年轻化和家庭个人化,人们受赛车风格的影响,车贴开始从赛车场走向私家车,用以彰显个性,逐渐风靡全世界。
但如果我们将视野扩大到全球,就会发现各国的车贴文化有着各国自己的特色,甚至是民族性格特征。
![]()
就拿美国来说,美国人天生极具幽默感,所以他们喜欢用车贴把车包装得五颜六色、花里胡哨。车贴上的语言有的也是幽默感十足,比如“鸡蛋撞大石头的结果是什么呢?”、“不要让我们因相撞而相识”。
![]()
但除此之外,美国人也喜欢把自己的主张、爱好、观点借助车贴告诉别人。比如“修理地球是土地上出人头地的人”这个车贴是想告诉别人车主是一位农夫,他热爱自己的工作;“抽烟是理想的自杀方式”是想表达抽烟有害健康的观点;“开车去父母家看看吧”更是表达对爱、亲情、家庭的重视。这些车贴大多数语气温和,还蕴含一定的深意。
再看看欧洲的德国。德意志民族的性格特征也反映在了车贴上。性格传统,严谨务实的德国人,对车贴的使用也讲求实用性为主,而且更讲究统一和规范。
![]()
在德国的街头很少看到像美国那样五光十色、风格各异的汽车车贴,而许多车辆的车尾都贴有一张椭圆形的白底黑字贴纸,上面印有D、F、A、I以及NL等字母。这些字母贴纸其实是专门用来表明其汽车身份的国籍代号。凡事都按规矩来的德国人,对这张小贴纸的规定甚至细致到贴纸的厚度,字母的高度等等。
而我们隔壁的日本,从客观的角度看待日本社会的车贴文化,也能看出其中透露出的日本文化特色。
![]()
日本人将对动漫的痴迷也延伸到了车上。日本年轻人为了彰显个性,喜欢将喜爱的动漫角色、角色名字、动漫公司之类的字画喷绘、涂鸦在车身上,比如曾经在我国也一度火热的动漫《头文字D》、还有各种二次元的可爱女生形象。像这种车身遍布各种插图的,被称为“痛车”。
那么,我们的车贴文化有我们自己的文化特色或者性格特征吗?很遗憾,目前为止没有。我们的车贴文化只是一味沿着欧美的个性张扬路线发展,东施效颦,演变成目前占据绝对主流的“挑衅式车贴”和“俏皮话车贴”。
![]()
相对温和一些的俏皮话像“驾校除名,自学成才”、“别这样,我怕修”、“别追了,本人已婚”这些,谈不上有什么深意,但好歹只限于博人一笑。
而越来越多的挑衅式车贴,比如“敢超我车我让你变形”、“越催越慢,再催熄火”、“关上你的远光灯,傻X”等等,就已经开始从幽你一默,彰显个性的道路上“跑偏”。“公安局长是我爸,杀人放火都不怕”、“我先走,你断后”、“我是流氓我怕谁,莫非从我身上飞过去”……这些车贴更带着一股匪化、流氓化、庸俗化倾向。
![]()
这些车贴张狂嚣张,噱头过足,藐视法规,既看不到我们泱泱五千年文明历史的文化内涵,也看不到中华民族传统延续的优良品德和性格特点。
所以,现在精日、辱华车贴的出现,绝非偶然,而是必然,是没有底线的追求个性的必然。这些车主自以为是的装酷,却是自己在作践自己作为一个中国人的尊严。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13条规定:机动车车贴不能到处乱贴,如果遮挡住了车牌,会影响车辆的正常驾驶,交警会进行处罚。太过轻佻花哨的、带有挑衅性的、传递暴力和血腥的、无视社会规范和道德底线的标语车贴,都不能贴。
那些张贴辱华车贴的车主都受到了法律的制裁,但还有更多尚未被曝光的,游走在法规边缘,违规概念模糊的车贴存在。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作为全球最大的单一汽车市场,作为一个已经成熟的汽车社会,在车贴文化上我们是不是也应该形成我们自己的,积极正面的文化特色呢?(文/优视汽车 老炮)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一并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