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亚迪汉,是第一款搭载比亚迪刀片电池的车型。之所以叫“刀片电池”,恐怕不仅仅是因为比亚迪对电池进行了扁平化的拉长设计,形似刀片的缘故,更是因为其中有锋芒之意。
比亚迪最早就是从做电池起家的,创始人王传福就是一个冶金物理化学硕士,高级工程师。从为手机厂商制作电池开始,涉足汽车行业,发展成为全球第三市值的汽车企业。
然而,从2015年开始,宁德时代开始在比亚迪身后紧追不舍,终于在2018年,动力电池出货量超过了比亚迪,并且在三元锂和磷酸铁锂的纷争中占据上风。这让以电池起家的比亚迪情何以堪。
两年后,2020年,比亚迪正式推出了刀片电池和配属的第一款纯电车汉EV,希望通过刀片电池反超三元锂,重回动力电池第一的宝座。
因此,刀片电池的争锋之意,就不难理解了。
![]()
刀片电池的进击
尽管三体人派出智子锁死地球科技,地球人还是根据现有的理论基础,依靠工程学,发展出了太空电梯,武装了强大的太阳系舰队。
![]()
锂电池有没有天花板?当然有,无论是三元锂还是磷酸铁锂,电池的容量总是有上限的,尤其是磷酸铁锂,在能量密度上和三元锂电池差距明显,一直以来被作为公共交通系统的动力电池使用,小汽车更多的是用三元锂电池作为驱动动力。
和《三体》的观点类似,在电池容量撞墙之前,在工程科技上还是有很多选项和进步空间的。汉EV所采用的刀片电池就是这种进步的展现,也可以说刀片电池是进化版的磷酸铁锂电池。
通过Cell To Pack(CTP)的结构设计,让磷酸铁锂电池拥有更高的能量密度,同时更安全。为此,比亚迪在汉EV的电池上,主要做了两方面动作:
一方面是制作长条化的大电芯。因为电芯做大可以提高密度,这是共识,比亚迪刀片电池将电芯拉长,从而带来了电芯本身的容量提升。
另一方面提升成组效率,通过对刀片电池的长度规格调整,将车内电池分布空间充分利用,避免一些边角的空间浪费。
![]()
这种空间优化的结果,带来的不仅仅是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同时也为车内节约了更多的空间,从汉EV的车内空间来看,相较于其它同级新能源车,优势比较明显。
![]()
汉车型上的平衡哲学
转子发动机的优势明显,但缺点同样明显,机油消耗量大,油耗巨大,1.3跑20升家常便饭,零部件寿命短,维修难搞。因此,平衡性很重要。
![]()
毫无疑问,汽车是一个综合的产品,消费者不会只盯着百公里电耗这一个指标来购车,还会关注车辆设计、价格、空间等信息。在用刀片电池提高了体积能量密度后,省出的车身重量和空间,在不同的侧面都会成为车型卖点。
以汉车型,售价25.58万的超长续航尊贵版来看,用刀片型磷酸铁锂电池提供了600公里以上续航能力,和匹配三元锂的车型完全可以一较高下,然而成本却更低。
![]()
续航和电气化只是电动汽车的第一步,如何为智能化服务是电气化需要考量和平衡的。在汉的配置上,比亚迪充分整合了在传统能源造车领域的优势,进行智能化技术平移。车内安全及舒适配置上包括了膝部气囊、前排座椅加热通风、主驾座椅记忆、雨量感应雨刮、后排独立空调等。
从不同维度去综合平衡一个产品,这里的平衡性有很多面,既包括了电池系统质量与密度的平衡,也包括了传统能源汽车和纯电车之间的功能平衡。汉是比亚迪平衡术的集大成者。
![]()
智能化的底气是三电合一
我们都是方案整合商,完全取决于产品的定位和你的成本售价。
2018年,罗永浩总结国内手机品牌商的时候,如是说。
![]()
汽车行业当然也面临类似情况。
不过,比亚迪比较不一样,横跨传统汽车和新能源两个领域,并且是唯一一个完整掌握新能源汽车三电的主机厂。
我们把电动汽车上的电池、电机、电控统称三电。
一般厂家都是只设计不制造,典型的如宝马和通用,没有电芯设计和生产能力,但电池组与电池管理系统可以由自己开发。
比亚迪却实现了电动汽车的核心零部件全部自研的能力,包括但不限于汉EV所搭载的刀片电池、驱动电机、电控模块等等。还有目前在汉车型上,所部署的DiLink智能网联系统,DiPilot智能驾驶辅助系统。
这些智能化配备,比亚迪自己就可完成全部设计,制造,整合,最终体现在汉车型的具体驾驶上。
![]()
有人说:比亚迪汉EV车型的成功,是比亚迪整个造车体系的成功。
的确如此,以刀片电池为基底解决了汉的动力问题;邀请国际设计团队,赋予汉全新的设计感;在配置上向传统豪华车看齐。在汉的身上,我们能看到比亚迪从头至尾,彻底汉化的技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