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印发了《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的意见》,该文件明确要求加强汽车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规范、功能安全和预期功能安全管理等5个方面。其中最引人关注的便是软件升级规范,也就是我们常说的OTA。
汽车工业发展至今,特别是近些年来智能网联汽车的市场份额不断提高,OTA这个新兴的技术名词经常被车企与媒体提及,但是对于广大的消费者而言,其实还是有很多人不明白什么是OTA?
![]()
一、什么是OTA?
OTA的全称是“Over-The-Air technology ”,如果直译的话,那么就是空中下载技术,通俗的叫法其实就叫在线升级。它是通过移动通信的接口实现对软件进行远程升级。
最早的OTA技术出现2000年的日本,当时,OTA并不是为汽车而生,而是被应用于智能手机的软件升级。OTA最早出现在汽车领域其实是在2012年,由特斯拉开创了这一全新技术领域,当年特斯拉推出的Model S首次采用OTA技术,当时的特斯拉Model S可以通过远程OTA完成续航里程、最高时速、电池管理等一系列操作。
![]()
手机的OTA一般是只有软件层面上的升级,而汽车的OTA从严格意思上又分为SOTA和FOTA。
SOTA其实就是“software OTA”,只针对软件层面上的系统升级,和手机一样。而FOTA,指得是“Firmware OTA”,是针对固件系统的升级,它包括电机、发动机、变速箱、底盘等核心零部件,可对驾乘体验、车辆性能等方面进行升级优化。
![]()
二、OTA方便,但漏洞不可忽视
和传统的召回升级不同的是,汽车OTA有着明显的时间成本优势。但同时,目前的OTA方式还是存在一定的漏洞。
第一、数据隐私泄露。如今的智能网联汽车正无时无刻地采集车主及车上成员的行为数据,比如车主的驾驶行为习惯,包括刹车、油门力度,方向盘控制行为等等,车机都会进行深度学习并纪录,而车上成员间的聊天内容,其实车机都在听着,由此便会产生大量的用户行为数据。当然,这些数据大部分都是属于极其私密的。
当前一辆智能网联汽车每天收集的数据容量在10TB以上,这么庞大的用户数据,对于网络黑客来讲,是一块巨大的蛋糕。也因此,在过去的5年里,智能网联汽车被黑客攻击的次数呈几何倍数增长。仅2020年,全球有关智能网联汽车相关的恶意攻击超过280万次。
第二,OTA不规范。目前市面上所有拥有OTA业务的车企,大家基本都是各自为战,行业内并没有一套非常规范的准则。车企们想升级的时候,就是根据自己的研发迭代时间,时机合适了就给车主们推送一波,如此简单粗暴。
![]()
三、OTA监管备案规范化
其实早在去年11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汽车远程升级(OTA)技术召回监管的通知》,明确了OTA也在召回的范畴之内,车企不得混淆视听,目前已正式执行。而此次工信部的这份“意见”文件,则意味着,车企今后的每一次OTA,都需要在相关部门的监管之下,而且车企也必须向车主阐明每一次OTA的内容,以及每次OTA之后会对车辆带来的改变说清楚。
只有这样,汽车OTA才能进入一个良性发展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