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9日早间,法国汽车制造商雷诺集团和中国汽车制造商吉利控股集团共同宣布,双方将建立创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在中国市场基于吉利的技术平台开发雷诺品牌油电混合动力汽车,在韩国市场上基于领克CMA平台共同开发适合当地的产品。双方的合作前期将以中国和韩国市场为重点,未来会扩展到整个亚洲市场。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苏伟铭在今年3月就任雷诺中国CEO以来,带领雷诺在中国完成的最为重要和重磅的一个谈判合作。来到雷诺之前,苏伟铭在大众汽车集团任职16年,离任前同时兼任大众中国执行副总裁、大众进口车销售公司董事长、大众全资子公司逸驾智能CEO,开迈斯新能源科技公司董事长等四个总裁职位。苏伟铭离任后,大众需要找四个人来接替他的职位,可见苏伟铭在大众内部的地位之高,他是大众高管中职位最高的华裔高管。
![]()
从负责大众在华的销售事业到带领大众在华过渡到电动化赛道上,苏伟铭是行业内为数不多的深谙传统车企如何转型的职业经理人之一,这一点正中雷诺集团在现阶段对高管的诉求。今年初,雷诺集团正式对外发布“Renaulution”战略规划,其中涉及中国业务的内容是,未来将会主攻电动车和轻型商用车,重塑在中国的商业模式,利用在中国的资产,同时借助中国产业生态系统,为中国以及全球市场开发新的移动解决方案。
在一年多以前,雷诺出售了在东风雷诺合资企业中的股份,宣告正式退出中国市场的燃油乘用车市场。目前,雷诺在中国还有三家合资企业,分别是易捷特、江铃新能源和华晨雷诺,前两个的优势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后一个的优势在轻型商用车领域。但由于易捷特和江铃新能源在主力新能源车市场的存在感并不强,雷诺在中国的转型前景变得暗淡了许多。
因此,苏伟铭的首要重任就是在中国落地雷诺集团的转型战略,带领雷诺重返中国主流乘用车市场。吉利的品牌光环和在中国市场的主流市地位,至少可以让雷诺重新回到中国消费者的视野当中。
![]()
而决定雷诺能否成功重返中国主流乘用车市场的关键是,此次合作中创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以往,外资企业与中方本土企业建立合作关系的逻辑一般是外资企业出让技术和主导产品的开发节奏,中方企业则主要负责销售和营销。如今,雷诺和吉利正在重塑外资和中方的合作关系,在本次合作中,吉利贡献的是平台技术、供应链和制造设备,雷诺主要专注的是销售和营销,这与以往外资企业主导技术的合作关系截然相反。
这种创新的合作伙伴关系有助于雷诺研发出更加符合中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这也正是雷诺以往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的短板。借助中国车企的技术开发出面向中国消费者的产品,是雷诺重回中国消费市场的关键。
对于李书福带领下的吉利控股集团来说,与雷诺集团建立合作关系,又在其志在全球的业务版图上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是继收购沃尔沃、宝腾、路特斯等国际品牌,入股戴姆勒并与之建立合资企业后,又一个全球化大动作。收购沃尔沃的这些年,吉利一边在构筑自主技术的高台,目前已经成为了架构造车的中国代表,一边又在持续探索适合全球业务的商业模式。
尤其从今年以来,吉利的商业模式中更加强调“开放”这个关键词。除了本次向雷诺开放技术外,吉利还在今年相继与百度和富士康成立合资公司,持续探索个人出行市场的全新商业模式。可以想见,雷诺的加入不是终点,未来还会有更多的全球公司会成为吉利开放战略中的一环。
![]()
而开放也是很多全球汽车企业的共识。在电动化转型时代,最为典型的开放案例是大众向福特共享了MEB电动化平台,得以让后者在欧洲迅速推出电动化车型,而大众则大大降低了开发电动汽车过程中的成本。吉利的开放战略也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与其他汽车企业共享技术、供应链和制造的过程中,会显著降低电动汽车和其他移动出行技术的开发成本。
所谓时势造英雄,吉利就是在全球汽车产业发展的浪潮中,抓住了发展壮大的机会。十多年前的经济主题是全球经济一体化、投资贸易自由化,吉利在这场浪潮中顺势拿下沃尔沃,为自身注入了全球基因;而现在,当数字经济开始大行其道时,全球汽车产业迎来了百年未有的转型时刻,吉利又在此时选择主动开放,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求。
尤其在与雷诺的开放合作中,吉利将借助雷诺在韩国拥有20多年的制造经验和前五的市场地位,顺势打入韩国市场,进而放眼整个亚洲市场。可见,无论时代的主题怎么变,吉利总能灵活变革自己的商业模式,从中发掘出巨大的商业机会。
最终,这些应时代而变的商业模式,服务的主题只有一个,那就是助力吉利真正成为一家立足中国、面向全球的汽车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