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止7月19日,闹的沸沸扬扬的理想汽车“水银门”,依然没有可靠的官方报告或者警方案情通告出来。关于这台理想ONE副驾驶座椅为何会出现液态水银一事依然非常蹊跷。
![]()
而我们在汇总结合了近期所有的信息之后认为,就目前情况来看,该事件最终可能的结果大概率会在以下两种情况中出现:
一是供应商背锅。由生产工艺的不严谨导致,并且座椅在完成封装交付厂商之后,也难以发现该问题。
二是“投毒者”背锅。即该事件可能为“投毒案件”,但具体投毒者是何方,又有多种可能。包括投毒人员可能是与理想汽车有关的工作人员、也可能是与车主有利害关系的第三方、甚至就是车主本人自导自演等等。
![]()
(液态水银示意图)
当然,就目前情况来看,车内出现液态水银,其实还真不是主机厂的问题,从生产环节来说,确实是没有使用水银,也完全不需要水银参与。因此关注该事件的各位车主们大可不必担心自己的爱车也被水银污染,这仅仅只是个案。
而至于我们两种猜测情况的依据,均来自目前网络信息汇总。其中,关于座椅供应商背锅的猜测,核心逻辑是水银可能在座椅完成封装制造之前就已经存在于其中,因为根据事件车主的描述,座椅发泡材料已经与水银高度混合在一起,表明水银存在于座椅内的时间已经很长。
![]()
(当事车主座椅发泡材料水银存留情况)
同时根据当事车主描述,在座椅制造的海绵发泡环节,如果是热固化工艺,那么就需要使用水银UV灯,而如果是UV灯水银泄露,那么就能够符合这种情况。所以,锅就是供应商的,因为主机厂制造整车,座椅都是采购的完整配件,不可能知道其内部海绵的污染情况。
第二种可能性猜测,核心逻辑则是“水银量过大”。在该事件中,相信所有人都注意到了水银量的巨大,无论是乘客无心的温度计破裂或者是UV灯泄露,精准在一张座椅内出现如此多水银实在不可思议,同时这还已经是挥发数个月之后的结果,表明其最初出现水银污染的时候,量一定更大。
![]()
![]()
![]()
(以上图片均源于当事人网络平台展示)
因此,所谓的“投毒说”便有了依据,因为只有“投毒”,才可能精准的在一张座椅内出现如此剂量的水银。同时,根据部分网友的描述来看,除去可能在制造环节“投毒”之外,后期交付后再“投毒”也可能造成类似结果,即将头枕拔掉之后,顺着头枕杆孔隙倒入水银,一样会形成内部发泡材料的水银污染。
由此,我们相信该事件后继一定还会有更多内容等待挖掘爆料,而关于该事件最终发展如何,我们也会持续保持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