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度仅次于比亚迪、位列港股第二的汽车公司,至今尚未销售一辆新能源汽车的恒大,这次快“跌妈不认”了。
![]()
7月16日,港股恒大汽车再次暴跌6.35%,报收19.9港元/股,总市值为1944亿港元。
这已经是恒大汽车连续五个交易日下跌,一周时间恒大汽车股价跌幅超过27%,较年内72.45港元/股的高点,跌幅超过70%。
彼时,恒大汽车市值一度逼近6000亿港元,现如今恒大汽车市值跌破2000亿港元。短短半年时间,恒大汽车发生了些啥?
“跌跌不休”的汽车股
从2020年6月份开始,彼时股价仅在6港元/股的恒大汽车暴涨,从6.1港元/股涨至2021年2月18日的72.46港元/股,涨幅超过1000%。
以至于引来网友的调侃,“万事俱备,恒大汽车只差车了”。连一辆车都没有造出来的恒大汽车,市值却在港股中位列汽车行业第二,应了那句“只要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
至此之后,恒大汽车的股价开始掉头向下,陷入了“跌跌不休”的境地。4月19日的上海车展上,恒大汽车一口气将9款恒驰车型摆上了展台,首次将实车近距离展示给公众。但当日股价也十分不给面子,仍然下跌了1.3%,次日继续下跌12.97%。
5月12日,恒大汽车首次对外公布专利信息,共申请专利3012件,其中已获得授权专利1355件,这些专利涵盖纯电动底盘构架、悬架系统、转向控制、制动控制。然而,利好消息仍然无法挽回恒大汽车的“跌势”,次日股价继续下跌了7.53%。
![]()
6月6日,恒大汽车发布公告称,在上海松江研制基地举行了恒驰5款汽车夏季标定测试启动仪式。次日,恒大汽车继续出现3.66%的跌幅。股价的连续下跌,令恒大的汽车业务不被看好。
类似遭遇的不止恒大一家,还包括最近在港双重上市的小鹏汽车。今年以来,小鹏汽车的股价大幅下跌,以至于不得不开辟资本市场融资新渠道。
不过,新能源汽车股价的普遍下跌,或许只是回归到正常水平。
市值为何那么容易上去?
谈到市值,有一个词是绕不开的,即市盈率,也称“本益比”,是指股票价格除以每股收益的比率。或以公司市值除以年度股东应占溢利。
其优点在于,简单明了地告诉投资者在假定公司利润不变的情况下,以交易价格买入,投资股票靠利润回报需要多少年的时间回本。
![]()
但是,它很容易被人为操作。比如说,市盈率为50倍的公司,利润是1个亿,那么其市值就是50个亿。
如何被人为操作呢?举个例子:现在的大老板,也就是大股东,持有股份达到80%。现在大股东拿出1个亿给到公司,虚增了1个亿,那这样公司利润就有2个亿,对应的市值就达到了100亿。由于大股东控制的股票是80%,现在他持有的市值部分从40个亿,飙升到了80个亿。
大股东只拿出1个亿,但是其个人市值增长却达到了40个亿。这个杠杆厉害了吧?
只要大股东稍微减持一部分套现,再扔一点进去,公司市值又会水涨船高。这就不难解释恒大汽车等造车新势力,市值为何可以那么高了。
当然,恒大汽车市值的高有多重原因的,比如新能源汽车风口等,但因为股权整体集中于大股东手中,其市值也是很容易被“做上去”的。
小圈子内的融资
理解了恒大汽车的股价暴涨,也就不难理解它的股价暴跌了。
今年1月,恒大汽车宣布将定增9.52亿新股,共引资260亿港元。这不仅是新能源车企截至目前规模最大的股权融资之一,而且投资人自愿锁定12个月。
![]()
“恒大汽车此次引入了包括京基集团董事长陈华、中州集团董事长黄光苗等5家战略投资者,其中有不少许家印在地产界的老友。”
这是当时对股权融资的描述。表面上看起来,这次融资,都是大股东的多年好友,对大股东可谓是知根知底。但是,这也恰恰说明了问题所在——融资的某种不透明性。
举个例子来说, 比如武大郎卖一款网红烧饼,一开始叫价10元一个,但是武大郎自带光环,有人愿意以20元买下。
武大郎还嫌赚得不够,于是找来“黄牛”排队,于是一个烧饼就在不同的人之间流转,眼看着价格就突破100元一个了。
但是,烧饼还是那个烧饼,只不过是一个小圈子玩家,关起门来玩的一个游戏而已。
恒大汽车的股票也是同一个道理,大部分股票都集中在大股东恒大和机构投资者手里,日常流通交易的股票很少。只需要少量资金注入,就能推动股价上涨。缺乏实际支撑的股价,当然来得快也去得快。
对很多下场造车的科技企业来说,或多或少都被新能源汽车的“高收益”“高波动”所吸引。它们的如意算盘是:以造车概念来提升股价,然后从溢价中分出一部分再去造车,如此的“空手套白狼”,还能赚个盆满钵满的。
汽车制造是一场“持久战”,2000亿元的投入远远不够,而以“速胜论”见长的房企显然不适应新的战场。加上房企在“三道红线”监管下,降杠杆压力大,谁向谁输血都不一定。
许家印真的很忙,一边每年还着1500亿元的债务,一边每年还烧着钱造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