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最近可谓是求锤得锤,而他做的一大堆胆大包天的“敏感词”也被挖了个底朝天:
![若滴滴要你放弃个人隐私,你愿意吗?]()
7月2日,国家网络安全审查办公室发布公告称,为防范国家数据安全风险,维护国家安全,保障公共利益,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和《网络安全审查办法》,对“滴滴出行”实施网络安全审查,审查期间“滴滴出行”停止新用户注册。
7月4日,滴滴的第一个实锤就来了: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通报称,经检测核实,“滴滴出行”App存在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相关规定,通知应用商店全面下架“滴滴出行”App,并要求滴滴出行科技有限公司严格按照法律要求,认真整改存在的问题,切实保障广大用户个人信息安全。
到这里,在“滴滴出行”这次事件上已经有了阶段性的官方结论:严重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问题。
![若滴滴要你放弃个人隐私,你愿意吗?]()
至于真正的重头戏---涉及到更为严重的国家信息安全问题,滴滴是不是真的叛国?它危害国家安全的程度去到了哪?这个还在查,还需要一点时间来进一步定性。
但不论如何,一家依靠数据收集和信息差赚钱的信息平台公司,吃人不吐骨头,早就该被中国的信息安全法律制裁了。
![若滴滴要你放弃个人隐私,你愿意吗?]()
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车辆的信息灰产,则显然比滴滴信息泄露对个人安全的危害严重得多:
后者顶多算传统的通信产品,被黑客入侵、被平台违规收取信息,只会导致信息泄露;而车辆作为人身安全的直接延伸,如果被入侵控制,那直接受害的就是驾乘人员的生命安全。
就以当下最火的智能汽车、车联网为例。在其背后,海量的数据都要通过上传云端来存储与使用,而海量的行车数据亦要被采集并存储到云端。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汽车厂商或者信息服务商的云端服务器遭到破坏,黑客们就能通过系统漏洞对汽车实现远程操控,电影《速度与激情8》中就有一个桥段,黑客入侵并控制了一千台车,并组成僵尸车队去沿路大肆破坏。
![若滴滴要你放弃个人隐私,你愿意吗?]()
虽然这只是电影夸张的表现手法,但现实中也有黑客成功“远程控制”过汽车,这在技术上是完全可以实现的,而这对于普通人的出行安全来说,则是一个巨大的潜在威胁。
而在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特斯拉“刹车失灵”事件中,也能从数据安全的角度切入:
现在大家已经从“刹车失灵”的真伪讨论转向到了对车辆数据的争论,如果特斯拉的后台车辆数据能有强制的备案措施,并且保证不被第三方恶意外泄,不就能省下很多麻烦?
![若滴滴要你放弃个人隐私,你愿意吗?]()
除了特斯拉,被爆出存在信息安全漏洞的车企数不胜数:2014年,克莱斯勒140万辆汽车因此被召回;2019年,奔驰安全漏洞问题波及200多万辆汽车......
除此之外,在你叫得出名号的车企里面,像大众、福特、现代、丰田等这些巨头都曾出现信息安全漏洞,真可谓是防不胜防。
![若滴滴要你放弃个人隐私,你愿意吗?]()
为此,汽车工业发达的国家做出了什么对策?其中又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吗?
2017年以来,英国出台《智能网联和自动驾驶车辆网络安全重要原则》,美国发布新版《联邦自动驾驶系统指南:安全愿景2.0》,德国则通过颁布《道路交通法第八修正案》与《自动驾驶道德准则》,对此作出规范......
别人的经验跟教训都摆在这里了,有作业不抄,那就是态度问题。
![若滴滴要你放弃个人隐私,你愿意吗?]()
还好国家现在对汽车信息灰产的有关问题,起码做到了有法可依:
2021年5月12日,国家网信办就《汽车数据安全管理若干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
《意见稿》起到了填补空白的作用,其规定运营者在中国境内设计、生产、销售、运维、管理汽车的过程中,必须按规范收集、分析、存储、传输、查询、利用、删除以及向境外提供(以下统称处理)个人信息或重要数据,对企业形成了一定的约束,也对行业的健康发展保驾护航。
![若滴滴要你放弃个人隐私,你愿意吗?]()
总的来说
智能汽车是把双刃剑,在带来新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风险。随着汽车智能化和车联网程度的持续渗透,信息安全已经成为汽车行业健康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就像这次的“滴滴出行”事件,我们相信国家总有办法能妥善处理;但汽车的信息安全事件又不一样,对于个人来说,生命只有一次,事后补救就为时已晚了。
所以,立法只是一个开始,对于这个比滴滴下架还重要10倍起的车辆信息灰产问题,国家真的应该重拳出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