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谈电影暴露年龄,聊汽车暴露收入的环节。
对于汽车类电影镜头,我概括了几个类型,简称“三高”:
-以高智能科技来博取眼球
-以高超驾车技巧吸引观众
-以高逼格超豪华跑车吸睛
一些经典电影中,汽车类镜头常常让人目瞪口呆,瞠目结舌,热血沸腾。而最为吸睛的,莫过于「黑科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脑洞想象。除了在影片中展露的种种先进,「黑科技」也往往带有「时效性」,也就是常说的「过时了」抑或是「老掉牙」;而有些「黑科技」竟也是现实中的启蒙导师,模仿秀不断,甚而超越;而有些「黑科技」却仍未实现,抑或无法实现。「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又或者说「艺术源于生活,反馈生活」。
废话少说,切入正题。
![]()
<第一镜头.007之明日帝国>
1997年的爱立信 JB988手机,于当时而言也算是高科技,虽算不上是智能手机,但触摸屏,也算是当今触摸屏手机的开山鼻祖。如此看来,智能手机和触摸功能,已完全实现,并实现超越。猪脚邦德借助这款手机,实行了汽车召唤功能,那么具备召唤功能的汽车是否已得以实现?
特斯拉已小范围实现“一键召唤”功能,电影中的场景,仿佛时隔二十多年,再次复现荧屏。
而实现召唤功能需要哪些条件:
车联网络:既能接收信号,也能反馈信息。收到召唤指令后,下发执行
高精地图:定位用户指令下发位置,并规划前往路线
视觉信息:在自我前往途中,收集行人/路障等路况
决策系统:对收集的路况信息判断并做出反馈决策
执行机构:执行前序决策,减速/转向/停止等
![]()
一键召唤下的特斯拉电动车,已基本实现当初在电影中的想象功能,但功能强度上,仍然不够。
召唤距离:当前仅限于车库或公园等停车场,不适合上路
行驶速度:速度较为缓慢,无法如电影中般急速,用来逃生明显不够。
法规完善:在自动驾驶等级尚未提升前,法规很难允许非完全自动驾驶的汽车,在“无人驾驶”下上路。
![]()
<第二镜头.全面回忆>
1990年的电影,距今已整整30年。而30年后的今天,无人驾驶是否实现?如果说一键召唤是短距离场景,那么影片中的无人驾驶,则为任何场景下自动驾驶的升级,属于完全自动驾驶。
而每当谈到自动驾驶水平,因为国内法规的迟到,只能抛出美国SAE的自动驾驶等级分类。
![]()
![]()
而近日某滴向公众和媒体展示的自动驾驶技术,由沃尔沃XC60为汽车载体,顶戴激光雷达高帽。行驶途中,驾驶员全程双手拖于膝盖,做好随时接手的准备。尽管搭载了「巨贵」的自动驾驶设备,以及豪车,但仍然只能介于L2和L3之间。个人认为,此举虽然存在营销推广,但也在展示其研发成果,属于比较真实的现状。而作为目标L4的某滴,仍然需要继续提升功力。
![]()
影片中阿诺·施瓦辛格坐的计程车,已实现自动驾驶的金字塔顶尖L5级别,而当前自动驾驶水平在哪个位置?大部分介于L2和L3之间,极少部分直接向L4进发。和电影中的自动驾驶黑科技比较,当前现实生活中,短期内几乎难以实现。
![]()
<第三镜头.第五元素>
如果说公路到公路间为二维平面交通,那么飞行汽车,则属于地面到空中的三维空间交通。
「飞行汽车,放在今天,也并不新鲜」
Transition公司属于研制飞行汽车的一家公司,虽然飞行汽车从概念中走向现实,但仍然无法告别传统飞机的定义,严格意义上看,只能说是私人小飞机。其一飞行汽车本身差距有如天壤之别;其二所需承载飞行汽车的「飞行路径」也有差异。
![]()
从二维向转向三维的自动驾驶,那么复杂程度,将大大增加。但是实现也并非不无可能,个人认为的几个假想条件:
-区域管制和法规的建立:像航空公司一样,制定空中飞行线路。和公路类似,制定各种交通法规,以避免复杂程度带来的危险。
-后台云端作为指挥中心:作为数量众多,交错复杂的“空中马路”,拥有一个强大计算能力的后台,以及自带网联功能的汽车。即能通过视觉信息收集、云平台运算、汽车执行等自动驾驶操作。
-高精地图作为定位标准:从面到空间,定位系统将更加复杂和难以实现,当前的地图已无法满足行驶区域的复杂性。而汽车知道“自己在哪,别人在哪”,也能知道“这里有啥,那里没啥”。
![]()
而这些假想条件,也恰恰和现今的V2X(Vehicle To Everything)不谋而合,其困难程度不言而喻。
![]()
作为电影中「爽场景」和「爽画面」的汽车黑科技,有些我们已然实现;而有些在科技能量推手驱动下,从「大」和「空」的梦境中,走向现实世界;而有些却像被困在地狱最底层的困兽,终将永不见天日。而这些黑科技的实现目的仍然是让出行「更智能」「更有趣」「更懒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