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办的2021中国汽车论坛上,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副总工程师许海东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芯片短缺应该说还是一个短期的影响,中汽协觉得下半年会逐渐缓解。
6月17日开幕的2021中国汽车论坛上,“芯片荒”缘何突如其来?如何应对?成为论坛上热议的话题。6月19日,还专门以“汽车‘芯荒’与中国对策”为主题开展了一场主题论坛。
![]()
许海东在这次会议期间接受采访时表示,芯片短缺完全就是一个市场的供求关系的问题。引发是因为2020年的疫情,导致了芯片厂家没有扩产能的需求,全球的经济都在下滑,这种情况下大家没有新增投资产能的冲动。而疫情缓解后,整个汽车产业,包括消费类电子,销售恢复非常快。另外美国对华为的一些芯片的限制,导致其提前储备、下订单,整个产能就马上就显得不够。
据了解,2021年,长期以来默默无闻的汽车芯片屡次被爆出极度短缺,芯片成了汽车产业时下最热的货源难题。有消息称,一汽-大众今年二季度因此计划减产30%,减产数高达20万辆;本田在华合资公司也因芯片短缺,将夏季高温假提前到6月初;特斯拉为了争夺芯片,将提前付款给供应商以确保关键材料的供应……
“再加上芯片短缺这块主要还受一些恐慌性心理的影响”,许海东补充道,大家预测到芯片短缺,都加大订单,一旦加大订单以后整个产能就全都不够了,因为每个人的订单比原来的高出一倍两倍三倍,汇集到芯片厂家手里的时候就是天量的数量,是完全保证不了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也导致了整个芯片的短缺。
事实上,从中汽车协的调研上看,芯片短缺对我国汽车业的影响有限。
“从第3季度,尤其是第4季度会有所缓解,缓解以后有可能把损失会补回来。所以我们认为整个芯片对全年销量的影响,并没有把它作为一个大的因素来考虑。”许海东透露,中汽协看到的几家大企业上半年到现在为止就是10万台以下影响,新能源汽车,本身产量比较小,所以影响也就比较小。
不过,目前,汽车芯片产业我国确实存在短板。据统计,中国自主芯片市场份额只占5%左右,芯片进口依赖度比石油还高。其中,中国车规级MCU(微控制单元)将近100%依赖进口。而此次的芯片危机主要就是因为MCU短缺。
许海东觉得,这个短板要补,恐怕2-3年内才能真正补过来,还不一定全补得回来。但是汽车芯片不像消费类电子要用到7纳米、5纳米,现在14纳米、甚至20多纳米在汽车行业内用起来根本是没有问题的。而解决20多纳米芯片的生产,相信中国企业两三年就可以补充过来。
目前,国内企业做汽车芯片的难点还在于没有规模化生产,每颗芯片的制造成本还无法做到像台积电等成熟企业一样2、3美元一颗。由于芯片短缺的特殊情况,现在一颗芯片甚至达到两三百美元一颗。台积电供全球可以将成本做到极致,而国内企业要做,只供自主厂家,规模小的情况下能不能做到像台积电一样成本还不一定。
“但是你在安全的角度上,有时候成本高一点,我们也需要去承担!”许海东认为,因为怕供应链被人卡脖子,即使成本高,我们也要做。因为原来2、3美金非常好,但是保证不了供应安全问题。国家层面,比如说一些首台套保险措施等,我们开始生产了,慢慢地把量做上来,成本也会逐渐降,这样经过两三年以后,应该说我们还是具备这个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