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静茹看到这定价,恐怕也没勇气。
一台紧凑型SUV定出18万的预售高价,这已经不是求不求销量的事儿了,而是企业丧失了正确的价值观以及战略观念。
日前,海马发布全新车型6P预售价,相比于基础车型海马8S 7.99万的定价,全新6P定价显然高出一倍有余。
从技术上来说,全新6P定位一台插混紧凑型SUV,技术锚点更为丰富,但仅仅更替的动力系统不足以支撑10万开外的更多溢价。
大概意思是,定价7.99万的海马8S更换了1.2T插混动力系统,诞生的6P就能定出一个18.39万的极高预售价。
同平台不同动力系统车型在所有企业的规划中都不难看到。
以比亚迪为例,燃油版宋PRO指导价8.98万起,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宋PRO DM插混车型指导价不过16.98万,从价格涨幅维度上来说并没有太高。
相比于海马6P、8S超过230%的价格涨幅来分析,宋PRO与DM版本涨幅只有189%,基于此比亚迪宋PRO DM还带去了更出色技术表现,比如说技术层面更主流的电动四驱以及更出色的续航表现。
对比海马6P,昂贵的价格以及与主流车型相比匮乏的技术,都难以让人心生爱意。海马6P从技术上来说,大概率又是一款边缘化车型。
当然对已经边缘化多年的海马来说,边缘化已经被内部视为一种常态化,所谓三次出山的景柱已经无法掌控海马局势,在多年市场下滑的格局下,马太效应席卷中国乘用车市场,海马已经没有足够的体量以及能量在乘用车市场中立足。
销量数据证明一切,2020年海马年度销量只有16517台,而一汽海马销量只有可怜的1171台。
至于海马内部,已经不够健全的体系对于内部更多管理层来说,重整海马的信心以及决心显然不够坚定。
毕竟新车型,新技术推进速度不仅慢,而且缺乏核心竞争力,这导致了销量难以在市场中有所起色。
其实,任何一家企业都不可能为这种一万余台销量准备完善的管理层以及足够体量的研发团队,尤其是对于海马这种对研发从来都不够重视的企业来说。
对于研发,海马从来闭嘴不谈。
从有限的资料中看出来,海马对外表示过去五年海马在研发上的支出超过百亿,打造出六大创新技术平台。
百亿研发投入,即便对于吉利这种一线企业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开支,在产品、技术、工厂改造上 鲜有动作的海马,百亿资金流往何处一直都是未知谜。
资料显示,海马过去自主研发的海马3耗时42个月研发打造,累计投入也不过4.95亿,如果单从车型研发上来分析,海马的百亿至少能够支撑海马在过去5年投入生产20款车型。
但我们看到的是,过去5年海马只是推出了S5、8S等少数车型。
在平台技术上我们更没有看到海马更多的传播,显然高层对海马的发展规划摇摆不定,百亿研发似乎只是海马单方面说辞。
毕竟从过去五年海马在汽车市场的动作上来看,根本不是百亿研发应该有的表现,新技术少,新车型更少。企业转型只是停留在PPT层面,对于市场,这家企业的动作少之又少。
数据显示,拥有百万销量、每年以数十款大小改款车型、全新车型投入市场的长城,五年研发投入不过百亿之多,海马的百亿研发去往何处,没有人会有答案。
对于景柱来说, 海马的未来其已无可奈何,自所谓披肩挂帅三次出征到现在,其都少有站台海马汽车,与李书福、吉利,魏建军、长城紧密捆绑完全不同的是,景柱与海马的捆绑从来都是极弱,在产品研发以及战略规划上,景柱更像是甩手掌柜,与大小事务亲力亲为的魏建军、李书福相比,其对海马的心血投入,远没有一线企业那么上心上量。
有因必有果,没有核心主导人,导致了海马下行发展。很显然,在经销商不断退网,研发能力衰弱,投入衰减以及行业竞争不断激化的新格局下, 海马的现状很难被扭转。
那么很显然,海马6P价格高不高不重要,销量好不好似乎已经不重要了。
作为一家享尽中原福利的企业,海马与景柱在得到丰厚利润的同时,却鲜有对行业做出贡献的声音,于企业于企业家,海马的影子都不太正能量。
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有无数个海马的影子,华泰也好,众泰也罢,投机者可能获得一时的光明,但永恒的靓丽需要高瞻远瞩的眼光以及决绝的执行力。
做企业以及做事儿,海马还应该向保定的长城,杭州的吉利看齐。
作为中国乘用车历史上 最悠久的品牌,元老级企业走到今天这步,成功或许有景柱的一份功劳,但海马走到今天这般田地,是否又有景柱的责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