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改色膜20多年前就已起步,创造的财富价值席卷整个欧洲。而中国的汽车改色膜市场,随着整体汽车保有量和人民对生活要求不断提升,在10多年前也跟随世界脚步引进,短短几年迅速在中国兴起。
崔勋与他的“车衣裳”,正是这波改色膜浪潮中的先行者,更是为数不多能在市场一波波淘汰赛中的“剩”利者。那他是如何在残酷的市场中生存下来,并一直保持改色膜行业中的领头羊地位?
聊天中,崔勋告诉只懂车一个字秘诀:变!!!
车衣裳品牌创始人崔勋接受只懂车采访
第一变:大胆站在风口上
创业以来,崔勋的润滑油代理生意常驻于北京这个政治中心,10年的经营练就了他对政策有相当的敏锐度。2008年10月,交通管理部门颁布新的管理制度,其中对汽车改色方面的规定进行调整,允许私家车以报备登记方式对车辆进行改色。
崔勋从新政策中嗅到了商机,但当时国内改色膜生产和贴膜技术匮乏,他通过国外网站的资料搜集,联系上德国的专业贴膜技术公司INTAX,在他们的介绍下认识了比利时车身膜生产厂家MACtac(麦可贴),经过大约1个月沟通及前往韩国学习,最终成功签下中国的代理权。
此外还签约INTAX公司,传授标准施工技术,完美的将产品和技术结合在一起,从而将“车身贴膜改色”这一概念在国内推广开来,并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属于车衣裳的施工技术标准。
崔勋回想当年的经历表示:“尽管改色膜是比较个性化的,比较小众的项目,但随着政策的放宽及凭借产品优势,车衣裳成立不到1年,已经拥有多家门店,服务覆盖浙江、沈阳等全国多个城市。”
尚小磊就是其中的一名代理商,并且在郑州拥有自己的门店,他回忆道,在当时价格比现在还高,车主对改色膜这种新品仍非常感兴趣并接受尝试,最高峰一个门店单月装车40多台,在当时那是令人羡慕的数量。
他说道,能有这么好的成绩,除了因为车衣裳是国内首批引进改色膜项目的品牌,还有就是车衣裳的运营理念和售后服务。车衣裳在销售产品基础上,一直是品牌先行;售后方面,品牌为门店提供培训课程及技术支持,这些做法都令门店在经营、推广上非常轻松。
第二变:市场在变,商业模式也要变
“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市场总会有兴衰,当一种商业模式经历了摸索、发展、兴旺后,必然会有新的模式涌现取代。
车衣裳过去的10多年,从品牌建立、代理,再到门店拓展,一直沿用汽车后市场层级代理模式,打拼市场依靠的也是产品+价格这种刺刀见血的传统方式,市场其实已经厌倦。
崔勋在品牌运营过程中,从合作方不断收到反馈声音,门店需要的不再是以往简单的拿货卖货,长期的倒卖赚取差价,也只会让门店更加单纯的追逐利益,对品牌毫无忠诚度可言。面对这种种的问题,崔勋知道车衣裳已经遇到经营上的瓶颈。
他决定痛定思痛,从去年年初开始,放下手头所有工作,亲身下去走访市场,走遍全国的各级代理、门店,细心聆听想法建议。从中总结出,终端门店需要的是归宿感,就像自家生意一样。作为品牌厂家,需要的是门店的忠诚度。
为了满足两方面的需求,车衣裳决定从货源出品到技术培训、售后等全链条着手,通过市场规范化理念,形成成熟的整店输出模式,给予门店全面深度支持,不仅能让门店高度参与,还有品牌方全程保驾护航。
车衣裳大刀阔斧的内部改革,也风传到中威智投商贸有限公司董事长潘丽华,双方首次见面详谈,发现大家无论是想法、模式及目标,完全是不谋而合。经过后续多次的反复沟通,最终在2020年12月,车衣裳和中威车饰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备忘,车衣裳正式开启“工厂制造+平台+终端门店”的全新运营模式。
未来之变:与国家一起变
在完成自身运营模式的华丽转身后,崔勋并没有停下“变”的脚步。他发现,近几年国内优秀的车膜生产厂家不断涌现,无论在性价比、利润等各方面,中国制造有更大的发展空间,整体市场在加速淘汰进口产品。
2016年,趁着国家各产业的雄起,崔勋决心紧跟市场的脚步,对车衣裳进行全面改革,为摘掉“国外代理”的标签,包括生产原材料、生产工艺标准、贴膜技术等,逐步转型至“国产化”队列中。
自从车衣裳“国产化”之后,门店装车数据每月不断增长,据估算,2015年及之前每月装车量7-8千台,现在已翻10倍以上,每月可达8-10万台。
只懂车点评
变,是企业发展永恒的定律。
百度、小米造车、华为涉足智能驾驶领域,这些企业无一不是在求变,但变的时机才是要点,要敢于在对的时间踏出变革步伐,除了胆量还需要准确的判断力。
崔勋作为车衣裳的领军人,08年转做改色膜,经营10多年后大力改革企业运营模式,最近还与抖音网红“学好姐姐”进行联合营销,携手登场“雅森展”,播放量超1000万,这种种的变革都踩在了市场的节点上。
特别是国产化这一“变”,在刚经历过新冠疫情及中美博弈之后,中国制造已经让更多的企业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崔勋的求变让车衣裳无形中已经搭上了这趟时代的列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