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车新势力一直是我们茶余饭后所讨论的话题,而说起造车新势力“混得最好的”莫过于蔚来、理想和小鹏。
也因为人们对造车新势力的评价“一言难尽”,所以对于造车新势力的表现人们造以“蔚来汽车没有未来,理想汽车没有理想,小鹏汽车没有翅膀”的金句。
![]()
但反观目前的新能源市场,没有未来的蔚来通过“1000KM续航”等黑科技成功出道;
没有翅膀的小鹏也给自家的P7装上了“鸥翼门”;
而李想(理想汽车老板)的理想却好像还没实现。
![]()
为何理想汽车一直没有达到理想状态呢?今天就借此文侃侃理想汽车汽车的前世今生,谈谈理想的好与坏!
要说汽车品牌的故事永远绕不开创办品牌的人,而理想汽车的老板算是本文的主角了。
李想的父母都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对于此等家庭环境来说,培养一位普通的大学生难度应该不高。
![]()
可是“调皮”的理想从初中开始就对电脑感兴趣(难道考不上大学是因为网瘾?),但对于当时那个年代,电脑算是奢侈品了。
出于对电脑的热爱,李想经常翻阅电脑杂志,直到高一,李想家里才增添了第一台电脑(据说当时家里花了8000元买的电脑)。
![]()
由于高一就有了梦寐以求的电脑,李想也是爱不释手,一心钻进电脑里面了。到了高二,李想创建了自己的网站并取名为“显卡之家”。
由于这个网站做得不错,李想通过网站的广告费和稿费盈利,一个月就能收入2万多元了。
由于盈利颇丰,李想一不做二不休,干脆就辍学了。辍学后的李想并没有想坐享其成,而是去注册了一家公司。
(当时开公司有个小插曲:由于当时工商局还没有互联网公司这个概念,非说李想开的公司是网吧,李想解释了好些日子才理清关系开的公司,这也是李想总喜欢拿来自嘲的故事。)
![]()
到了2000年,李想的网站改名为泡泡网。经过5年运营,泡泡网在2005年的收入就达到了2000万元,市值突破两亿,李想身价暴涨超过一个亿。(顺带一提,2005年的李想是24岁。)
正因如此,泡泡网也一跃行业前三的位置。但充满野心的李想却不想只当“老三”。于是就创建了—汽车之家。
![]()
2005年李想创建的汽车之家,只用了三年就做到了行业第一。2013年年底,汽车之家在纽交所上市,如今市值已经超过了120亿美元。(这年李想32岁)
![]()
很多人会认为,李想已经完成理想了,但他却说:“没完成!”2015年,李想“离开”汽车之家,创办了理想汽车的前身——车和家,开始造车。
车和家这个名字顾名思义,车子是一家人的车子,车和家都是生活这个意思(幸好李想换了名字,不然理想one就得叫车和家1号了)。
车和家当时所造的第一台车是名为SEV的“两座老头乐”。(这与车和家的概念有点远噢!单身的李想是不是没考虑到带娃家庭的感受呢?)
![]()
车子虽说是造了出来,但是车子没能拿到合法生产的资质,最后也是“胎死腹中”。忙活3年,想着“丰收”的李想和投资方看见如此场景也甚是失望。
(得亏项目失败,不然量产了不单止投资方哭,我们看到满街跑的奇形怪状老头乐更想哭)
![]()
投资失利后,李想并无放弃造车。2018年李想花6.5亿从力帆手里买来了造车资质。重整旗鼓的李想将车和家改名理想汽车,随后就推出了我们所知的理想one。
![]()
不得不说,理想one当初的现身确实惊艳众人。毕竟新能源汽车的通病之一的里程焦虑,在理想汽车的增程式电池中得到了解决。可以通过加油给电池发电,这个概念吸引了一众目光。
![]()
当然理想one有且唯一的好处是这个了。毕竟聪明的李想并没有说这个1.2T的发动机是“国人唾弃”的三缸;
并没有讲明要是电池没电的情况下,发动机油耗8L是最低的;
也没有谈及理想one自身的质量问题。所以理想one这款车是好是坏,大家可以细细斟酌。
![]()
理想汽车没有理想可能是网友用玩笑的口吻道出了真相。理想虽说在资本市场备受看好,但看看摩根士丹利和高盛发布的研究报告就可以知道人家看中的都是理想的商业模式和消费体验,并未提及理想汽车的技术优势。
![]()
再者,从理想one面世至今,自燃、断轴这些问题层出不穷,造车的发动机、电机都要靠买别家的,一直自吹自己是“搞技术”的,连自家“技术”都要靠东拼西凑出来,未免有点对不起“观众”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