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位于大理喜洲镇的独特存在,一个集精品酒店、体验式旅行、沉浸式教育、社区营造为一体的在地文化集合体。
喜林苑,被当地的居民亲切地称为「开在稻田里的文化梦想」。
创始人牟玉江打破传统经营模式,探索新的文旅体验,在古老的建筑和原生的文化中找到契合点,深挖小地方的文化多样性,不断探索在地文化的边界与可能。
由时代文旅主办的「新文旅·新物种·新拐点——第三届中国文旅新营销峰会」在广州图书馆举行。
超过20位文旅大咖围绕中国文旅行业出现的新特征、新趋势、新物种展开系统、深刻地探讨助力中国文旅疫情后从「新」出发。
大家下午好。谢谢熊老师的邀请,非常高兴今天有这样一个机会能够跟大家在这里分享「喜林苑」。从2008年开始,当我们开出第一家店,到今天一共12年的时间。我觉得我们在文旅这条路上始终都保持着一个探索和发现的状态。
三种角色
运营商?探索者?参与者?
「我们不仅仅在思考怎样做好一个民宿,把它的设计运营做好,其实更多的我们是希望借助民宿这样一个载体,作为一个起点,然后去创造关于一个地方的体验。」
对于喜林苑来说,我觉得这个体验可以包括旅行的体验,比如我们的建筑、风物、美食和自然;也包括教育的体验,我们如何把一个村落、古镇变成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学校」,在这里我们开展教育创新,我们去做体验式学习,我们去做项目式学习。
所有的这些体验就成为了我们的产品,这个产品的背后它其实完成了一个价值的转换,就是我们实现了这个地方的输出,我们把乡村和城市的消费者联系起来,我们把目的地和国外的消费者联系起来。
在这样一种连接和互动中,我们又创造了另外一个东西,就是「社区营造」。
从这个层面来讲,我觉得首先我们是一个文化空间的运营商,我们暂且可以叫它民宿;其次我们也是创新教育的探索者,最后我觉得我们也是一个社区营造的参与者。因此喜林苑有以上这样三种角色。
喜林苑特别的三点
喜林苑它有一个很特别的开始。我们的创始人也是我的合作伙伴,林登,他是一个美国人,最早1984年就来到中国,是第一批从美国来到中国的老外。
2006年的时候,他在云南大理喜洲古镇发现了一座特别精美的白族历史建筑叫杨品相院,经过两年修缮之后,我们把院子变成了第一家喜林苑,2008年开业。
这是早期喜林苑的一个创业故事,林登拖家带口来到中国,拯救了一座老宅,然后开始把它建成一个文化交流的中心,它吸引了很多媒体,有纽约日报,还有China Daily的关注。
其实我们觉得更可贵的是,在这么多年的时间里,我们通过喜林苑所创造的文旅体验,给我们的客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特别是外国客人。当他们在中国转了一圈,看了兵马俑游了故宫,最后来到喜洲,他们都会说喜林苑是他们中国之行最特别的一站。
所以我们一直在想我们做对了什么东西,赢得了他们的认可和喜爱。
我觉得有这么三点:第一个我们选了一个好地方——喜洲。我觉得这里不单有历史,不单有古建筑,同样更珍贵的,它还有一个生生不息的白族社群。在这里,我们有文化,离开了人,我觉得文化是不成立的。
第二个我们选了一个非常精美的宅院。它是一个国家级的文物保护建筑,同样我们赋予了院子一些新的文化功能,我们有图书馆,有餐厅和酒吧,我们把超过一半的空间给了公共空间,而不是客房。
第三件事情我觉得是最可贵的,就是我们聚拢了两群人。第一群人是我们的员工和伙伴,这是一个非常多元的组成,我们有本地人,有外地人,我们还有外国人,他们不只是学旅游管理或是酒店管理,他们有学人类学、新闻学,甚至还有学城市规划的。与此同时,我们也有一批非常多元的客人,他们有从欧洲或美国到中国旅行的旅行者,他们有常驻在北京或上海领事馆的官员,他们也有来自于一线城市的家庭和情侣。
这两批人,一批人他们对文化很热爱,他们希望去分享;另外一批人他们对文化感兴趣,他们愿意去探索。
喜林苑真正做的就是通过我们的建筑,通过我们的空间,通过我们的文旅活动,通过我们的社区项目,去创造这两批人之间的链接。
所以说我觉得,喜林苑它不单是一个文化交流中心,或文化展示中心,其实我们是一个文化社交中心,我觉得「社交」是喜林苑的第一属性。
创新探索
从修复到创造
当我们再去讲文化传播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会去关注一些宏观的叙事,但我们希望在喜林苑这个平台创造一个人和人的连接。他们每个人对在地都有自己很独特的一个认识,因此我们能够形成一个多元开放的文化分享平台。
同时也希望我们的空间它是一个文化社交中心,它也应该是一个地标。
2016年以前,我们以修缮老房子为主,修旧如故;2016年之后,其实我们开始探索去做新房子,去创造新的地标建筑和在地建筑。
什么是好的地域性建筑?我觉得有非常多的说法。但在我们看来,首先它应该不是一个和在地文化没有联系的网红建筑;其次我觉得它也不应当是一个本土建筑的简单复制,不能将本土文化标签化、形式化。
我们的新项目是从沙溪开始,在2016年的时候我们接到了政府的邀请,在沙溪的一个传统村落旁边开始新建喜林苑项目。
在接收这个项目之后,我们对本地的建筑材料和建造方式进行了大量的调研,我们希望寻找到本地社群和外地社群共同认可的地域特色,并且我们希望寻找到一个有相同性,同时也有当代性的元素。
最后我们找到了夯土。大家可以看到,夯土是沙溪农村最常见的建筑材料,同时在全世界它也是公认的一个生态建筑材料。
另外在建筑形态上面,我们也不希望去复制本地的房子,但是我们希望设计能够呼应本地的文化。
在整个空间当中,我们的客房区是错落有致的土房子,它能够形成聚落,而聚落又是村落最典型的一个特征。所有的设计它都是当代的,但是我们希望去传承一个本土的理念。
在整个过程中,我觉得我们遇到很多困难,当做一个新东西的时候,现代商品的工艺如何落地,本地施工队如何来做执行,如何获得合作方的支持等等问题。
第一部分就是喜林苑一些探索和实践,关于住宿或者说复合文化空间。我觉得更重要的是我们的文化观,我们既要传承过去,我们也要融入当下,这样的话我们才能够有未来。
创新探索
「没有围墙」的学校
第二部分其实我们做的事情大家可能都比较陌生,就是教育。
我们如何把这些村落变成「没有围墙的学校」?
这样的实践基于我们和两所学校的合作,第一所学校它是在华盛顿DC叫西德威尔高中,也俗称是白宫私塾,因为奥巴马、克林顿的女儿都是从这个学校毕业出去的,这个学校特别强调体验式学习,在北美也是体验式学习的一个创新领导者。
第二个学校是上海美国学校,上海美国学校创立于1912年,是中国最早的一所国际学校,他所关注的是全人教育。我们从2012年开始和这些领先的教育机构一起协作,研究怎么在本土落地国际化的教育。
大家很自然会问一个问题,把学生带到村子里面去做什么,你的教育价值和意义在哪里?
这个项目的名字叫做「中国田野调查实践学期」,它是一个4个月的学分项目,我们把20位美国的高中生带到大理喜洲来,然后展开这样一个主题式的学习。
我们打破了学科的划分,打破了课堂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他们通过研究这个地方,研究这个地方的建筑,这边的文化多样性,乡村和当下的城市之间有什么样的冲突,从而去反思。
在整个这样的一个过程当中,会涉及到历史、宗教、文学,把所有这些学科融杂在一个主题当中来,学生有一个完全性的学习体验。
在这样一个过程当中,我们希望他们获得一个新的学习视角,不单是接受知识,他也可以去发现知识、生产知识和应用知识,他能够有新的学习方式。
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其实每个你身边的人都可以成为你的师傅。在一个村落当中,当你面对的不是一天45分钟的课堂,每个月1次的考试,你需要去应对一个复杂的、不确定性的环境。
乡村能给教育带来什么?我们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做「舒适区」。其实我觉得有「舒适区」、「恐慌区」,还有一个「拉伸区」。我们的学生在「舒适区」里面,在城市里面,他们都在一个班级里面生活,可能不会有一个突破;而在「恐慌区」里面,如果完全把他们扔到一个陌生的没有保护没有秩序的环境,他们也会完全僵住。
「我们希望,这些在地人文的社区和自然能够成为一个支持性但也有挑战性的‘拉伸区’,在这个里面他们能够学会在自己的能力和认知的层面上去突破自己的边界。」
2012年开始,我们和上海美国学校合作,一个叫云游校园的项目,把学生从上海带到喜洲来,每期4个星期的时间,每年会有四五批的学生来到这边,他们会做一个事情,叫做口述历史,他们会采访60岁以上的老人。
在这个项目里他们会跨越文化,跨越阶层,跨越年龄,去跟另外一个人产生连接,去了解别人的故事。
有的老人是教民族音乐的,有的是泥瓦匠,还有的是手工艺人,有可能这些学生一辈子他们都不会接触到这样的人,也不会知道他们的故事。但在人生里,需要这样一种多样性,让你自己的人生更加的丰满。
我觉得在大理,在喜洲,或者说在很多像这样的地方有非常丰富的一些资源,我们其实一直致力将不同主题的教育项目带到乡村去,我们有艺术建造,我们有纪录片,我们会把国外的导师和国外的教育理念真正落地生根在本土,然后产生一个既具有本土性,也具有国际视野的教育项目,这个也是喜林苑非常希望去做的事情。
创新探索
从「文化转译」到「再连接」
「不管是我们的旅行产品,还是我们的教育体验,它都是对在地文化的一个输出,那么我们也希望对在地社区进行一个输入,这样的话,两者之间才会形成一个很好的互动。」
我们通过活化传统活动,然后通过一些驻地项目来进行输入和链接。我们所有的体验式活动特别强调一个互动,本地人和外地人可以在一起做一件事情,了解当地的文化。
这个是我们复兴的一个本土节日——插秧节。它不但是一个农耕活动,我们把它变成是一个可以体验、可以参与、可以感受的一个文旅项目。
还有游园会,我觉得我们创造了一个新的场景去呈现我们本土的美食,和本土的手工艺。
还有一个是我们和荷兰大使馆合作的小镇电影之夜。我们会把电影的纪录片带到小镇里面来。
还有我们和普林斯顿大学的合作,每年他们会有两位毕业生到喜林苑来工作一年的时间,开展驻地的研究学习,同样也在社区里面开展英语角等等一些公益活动。
我觉得刚才所列举的所有体验旅行活动,还是教育的项目,所有这些它都依托于一个很小的古镇叫喜洲。
今天在讲怎么去说好中国的故事,我觉得我们之前会讲很宏大的东西,而今天我觉得我们很值得去深挖一些小地方的多样性。
我相信在中国,还有很多拥有独特在地资源和在地文化的地方。喜林苑其实是希望是把小地方做深,然后让它去慢慢讲述我们中国整体的一个故事。我们从喜洲到了沙溪,到了腾冲的高黎贡,到了苏州的东山,我们会聚焦一些小地方,然后通过喜林苑让这些小地方获得一个生长。
最后我想以「在地生长」这四个字结尾,因为我们很在意「在地」,但是我觉得喜林苑要做的,其实是后面两个字 「生长」,因为「在地」为他们带来链接,然后和社区之间形成一个共生的关系,更好的去讲好中国的故事。谢谢大家。
推/荐/阅/读
文章推荐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最新文章
探索沃尔沃XC60:豪华SUV中的安全典范 传祺gs4雾灯在哪开 传祺gs4倒车灯型号 比亚迪元用什么机油好 gs4空调滤芯怎么换 gs4自动空调怎么用 传祺gs4水箱在哪里 广汽gs4传祺换车门 传祺gs4仪表盘图标 传祺gs4雨刷怎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