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汽车行业太不消停。从让人焦头烂额的上海车展,到至今还没有结论的特斯拉女车主维权,再到各方诸侯纷纷宣布造车……作为一个汽车媒体人,只恨没有三头六臂,一天为什么只有24小时。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昨天晚上,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在微博上发了一条长微博,内容大致是:一个女记者通过脉脉,加了他们公司一个男工程师的微信,互相告知身份。女记者通过微信问男工程师关于理想ONE改款的问题,男工程师突然发飙,用侮辱性的语言进行回复。女记者找到理想公司,不仅要求处理这个男工程师,而且要求公开道歉。李想问,从法律和道德伦理层面,公司是否需要道歉?
李想还延申了下,如果一个公司员工在本职工作范围外,在微信、论坛侮辱别人,企业是否也有道歉的责任?
本来我对这个话题没有兴趣,结果,当我看到各个群里转发的女记者和男工程师的对话的时候,我坦言,我被激怒了——作为一个女记者,或者说一个女性,我感觉受到了冒犯和侮辱。
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位女记者有没有错?
她通过脉脉加了这位男工程师的微信,而且亮明了身份,问了一个关于产品改款的问题。我没用过脉脉,所以我先百度了一下,百度百科中介绍——脉脉基于“实名职业认证”和“人脉网络引擎”帮助职场人拓展人脉、交流合作、求职招聘,收获更多机遇 。为商务人士降低社交门槛、拓展职场人脉,实现各行各业的交流合作,赋能中国职场人、中国企业。
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正常的社交软件,而且这位姑娘亮明了身份,问的问题也是作为一个汽车媒体人应该问的,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问题。
正如这位女记者在回复中所说,如果你认为涉密,可以选择不加她,也可以选择不回答。但不可以侮辱,这是底线,也是人品和价值观。
记者追问改款产品信息,有错吗?记者的天职,不就是通过采访获取信息,挖掘真相和不为人知的背后故事吗?
在如今的媒体环境下,这位媒体同行,还愿意通过各种渠道去找寻采访对象,挖掘新闻信息,不值得鼓励吗?难道因为她是女性的身份,就应该被赋予各种不好的联想和人身攻击吗?
通过李想的深夜微博,我们获知,这位男工程师还处于试用期,估计压力大、敏感、易怒,对女记者语出不逊,被开除可以说是自作自受,一点儿都不冤。
但我们想讨论的重点,不是这个工程师,而是李想和理想的价值观。
在李想的微博里,公司在讨论这件事情的时候,居然有两个选项:一是无论如何不允许员工侮辱女性,二是如果有原因,可能接受员工用语言侮辱女性?
excuse me?没有搞错吧?一个在美国的上市公司,一个号称“以用户为中心”的新造车企业,需要在公司内部严肃讨论是不是可以侮辱女性这件事?
抱歉,我没有办法理解。
另外,李想所说的“如果有原因”,明显是认为这个女记者有错在先。那么,作为一个前媒体人,作为“汽车之家”的创始人,我想问问李想,你当初是怎么要求你的记者挖独家新闻的?对于能够拍到谍照或者挖到新车信息的,是否有奖励?
那么,为什么身份转换后,就如此“双标”了呢?这不仅是对于女记者的满满恶意,也是对于汽车媒体的满满恶意。
其二,李想为什么要发微博,显然,他是在对这位女记者的要求表示不满,后面的延申就更无厘头了——该员工是在本职工作范围外吗?是在大街上或论坛上侮辱跟工作没有关系的人吗?显然不是,这是两码事。
这种延申,有误导嫌疑。
在李想发微博之前,我作为汽车媒体人,没听到任何人讨论这件事,说明并非这位女记者希望把事情闹大。但李想作为理想汽车创始人,公开发微博讨论这件事,就有点不把事情闹大不罢休的架势,希望借助自己的大V身份和众多粉丝给这位女记者压力,甚至暗地里希望有人八卦这位女记者是谁,从而转移视线。
这是一种非常让人不齿的行为。
同样作为汽车女记者,我希望李想就这件事情给个说法。同时,我也实名呼吁,李想及理想汽车对这位女记者公开道歉!
哪怕再卑微的工作,也值得被尊重;哪怕再弱势的人,也不应该被侮辱。这是一个文明社会应有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