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以往我们谈论一款车、一个品牌的成功,或是专注于产品力的分析,或是归功于市场的风口将品牌抬上了天,第一落点少有在设计理念与美学潮流引领。如同一部电影,成了文章里给予的褒奖多在于导演、演员,幕后的编剧、服化道、美工大抵无人知晓。
诚然,不少新车的发布编辑们都会把第一眼放在设计的具体笔触与线条雕割上,而深层次的美学理念并没有太多深挖,最近长安汽车品牌公关部总经理陈政,携手服装设计师陈安琪、先锋摄影师姜伊浩、以及网易汽车栏目设计主编武岳,带领观众与UNI-K一起走近四川理塘,探讨不同行业对美学的不同理解、追寻美的不同方法,一起解读长安汽车新科技智慧美学的无限魅力,揭开新科技智慧美学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
长安汽车近些年的销量洪流,当然有产品力的原因,笔者第一次体会到自主品牌真正意义上的L2级驾驶辅助就在长安CS55上,如此稳健的ACC+LKA能力让我震撼于自主品牌的技术深耕。而如何让用户第一眼就愿意去尝试,当真是设计师注入美学理念的基础,也是品牌对审美潮流的解码器。
UNI系列,必定成为长安汽车历史中里程碑的产品,在智能化辅助、人机交互已经相对成型的基础上,长安汽车的品牌向上需要这么几款划时代的设计点亮星火、传承往复,为后来人奠定底蕴,将成功刻在品牌基因上。
新科技智慧美学以科技为设计拓展边界与空间,用设计赋科技以温暖和智慧。通过车内外的多模态交互,和无处不在的人工智能,新科技智慧美学重塑人车关系,让未来,离用户更近。同时构建起新的用户体验,让汽车不再只是简单的出行工具,更是人性的延伸和情感的外化,是兼具智力、智能以及丰富的情感判断和审美体验的智慧伙伴。
在如此理念下,长安以开创性的“无边框”塑形融合了车型前脸的诸多元素,字面意义上拓宽了中网、灯组与前杠的造型边界,在传统的基础构架上重构前脸核心元素,将最具表现力的板块以“异次元”的界面开拓全新疆域。
UNI序列独创的无边界设计,打破汽车百年传统格栅形态。以参数化手法创建六边形矩阵,由logo向四周延伸扩张,呈现出未来科技感。超级符号加持,打造UNI序列专属标识,独有强大气场,引领未来时尚格局。
未来几年是能源变革的迸发期,电驱动、燃料电池驱动下整车原始平台架构会重新设计,而美学表现也不再受到物理进气的“禁锢”,审美潮流也必然打碎、重建。
UNI系列的突破了汽车诞生百年来格栅的设计形态,这一设计源自长安开放融合、突破创新的性格底色。参数化设计手法,设定数字模型,让一切以多变量方程的方式阵列开来,自然,而有序!科技,且梦幻!以进气功能为生存条件的格栅,被得以重新定义,获得新生!
有人说你改革的也不够彻底啊,但纵观五千年历史,没有一种改革会在野蛮中成功,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才是真谛。艺术诚然是不断突破审美、伦理底线的最好方式,但必然要考虑商业产品的受众接受度,再进行逐步进行新美学引导,谁也逃不过历史的规律,而人类的历史从来是一部复读机。
长安汽车已有159年历史底蕴。发源于上海洋炮局(1862),是中国近代工业先驱。1863年,迁往苏州,更名苏州洋炮局;1864年,引进英国机械设备用于制造,开创了中国近代工业的先河;1865年,迁往南京,更名金陵制造局。1937年,金陵兵工厂由南京迁至重庆,更名兵工署第二十一兵工厂,从此84年扎根重庆。是当时中国最大兵工企业,为抗战提供60%的武器弹药。
上述只是几个数字,几段历史,我相信长安汽车的传承者们,更应该明白鸦片战争、抗战、冷战背后的历史意义,以及中国在夹缝中崛起的艰难。那是最坚韧无畏的战士,最睿智忠诚的学者,还有万万千千勤劳赤诚的群众团结一心,手拉手慷慨地走上历史的祭坛,从容地献祭自己,或许是因为他们听惯了棒棒军的号子,看惯了嘉陵江上的白帆。
我们今天,也才有机会站在国际汽车舞台上,去定义属于中国品牌的时代。
鹏友说:
在无数个历史瞬间,中国都有可能沦为史书上的过往;如今的和平年代,中国需要以工业振兴民族自信,将自主品牌汽车工业摆上国际赛场,去掀起一波潮流,不论设计上,还是技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