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发展的极致是什么?或许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科幻电影一般,汽车上天入地、机器人如同人类一般思考,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我们也常看见因为科技的高度智能化,常常给人类带来灾难,虽然这种情节目前只出现在科幻电影中,但现如今的科技智能化发展给人们带来生活便利的同时也带来负面的影响,这一点从现在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所发生的事情便可见一斑。
特斯拉作为新能源汽车行业标杆一般的存在,旗下产品最大亮点便是其“科技标签”,在新能源汽车发展之除,特斯拉领先于其他竞争对手的自动驾驶技术让许多消费者都“趋之若鹜”,但也正是因为特斯拉的自动驾驶技术所引发的事故也不再少数,而这些事故在引起一段时间的热议之后也逐渐消散,但随着上海车展特斯拉女车主的车顶一站,直接站出了特斯拉的另一个“高度”。
“刹车失灵”、“车辆失控”“车机死机”成为特斯拉身上最热门的“标签”,当然,如果这些事情能够得到很好的解决,那么也就皆大欢喜,但让特斯拉成为众矢之的的“导火索”还是因为维权难,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伤害之后,无法得好特斯拉售后的解决,才是人们最唾弃的地方。
虽然此次事件因为舆论的压力,特斯拉方面做出了正面回应,并公布的维权车主发生事故是的行车数据,但但事件并未得到缓和,反而激发了个更多矛盾。毕业于剑桥大学的车评大V闫闯给出了自己的分析,他认为仅从这份数据来看,这辆特斯拉Model 3存在刹车问题实锤,可以说是严重不合格。
有不少网友认为,行车数据是特斯拉自己记录保存的,试图以这些数据证明特斯拉车辆存在问题,会让特斯拉“既是运动员又是裁判”,甚至不排除特斯拉自行篡改数据,使之对自己有利,所以目前看来,这件事的真相也并没有因为行车数据的公布而大白于天下,反而变的扑所迷离。
不过抛开特斯拉维权事件本身谁对谁错的问题,在用户知晓行车数据的知情权受到阻碍的角度来看,才是最根本的问题。4月23日,央视财经对于特斯拉刹车门事件进行了点评,智能汽车的数据资源,是一个全新的技术领域,也关系到万千车主的人身安全,但用户作为数据的生产者,却无权使用,似乎也很不合理。在此次事故中,车主无法还原事故现场、难以自证,要求特斯拉在保护其隐私的前提下提供相关行车数据拥有其合理性。所以在这一点上,数据壁垒不应成为特斯拉傲慢姿态的护城河,在智能汽车发展的未来也不应该成为其他车企的保护伞。
近日,主持人白岩松在《新闻周刊》中评论称,最初这位女车主踩的只是特斯拉一辆车,但发酵了几天之后,她踩的就不仅仅是特斯拉一个品牌,更可能是踩到智能汽车发展的一个痛点。智能汽车事故怎样鉴定才靠谱?行车数据是隐私吗?该放在谁手里?如果只看热闹,不能从系统上进步,我们的消费环境会付出更大代价。要解决这个事,整个行业都应过关,否则就会是整个行业真正的刹车不灵。
虽然目前而言,在新能源行业智能汽车快速发展之下,消费者们见识到了科技带来的魅力,也享受着其带来的便捷生活,但特斯拉事件的发生和发酵也让我们见识到了其中的弊端,大数据环境下,怎样才能“保护”消费者的权益,就看车企怎么把智能汽车这把“双刃剑”怎样用的好了。
【写在最后】
对于抛开维权事件本身,其实本质就是因为数据隐私问题,在智能汽车发展的今天,消费者们只见到了“阳光”发展的一面,但有阳光就会有“阴影”,在我们追逐“阳光”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关注阴影下看不到的地方。